第128章 毒计

赵宁一言不发,郑琰却从他眼里看出来了赤裸裸的鄙视,识趣地闭嘴了 。

他闷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好奇,赵宁究竟是什么打算,于是问道:“那你打算用什么办法?”

赵宁:“断水。”

郑琰惊了:“你打算让红河水改道?!断了他们的水源?!”

赵宁没吭声,郑琰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赵宁这招确实可行。

红河是大梁的唯一水源,阻断红河水,大梁没有水源,那城就不攻自破了。

他们手下有三万人,只要派出一万人,想把红河截断,再挖一条口子,让河流改道流向几十里外的临河就行了。

这样一来大梁就没有水了,一旦没有了水,那大梁迟早会不费一兵一卒不攻自破,可就是……

“这一招太毒了。”郑琰说。

确实是太毒了,一旦用这一招,到时大梁城内势必会引起动乱。

而且没有水,肯定会死很多人,甚至可能会让城里的人自相残杀。

赵宁自然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他犹豫的原因,否则的话他就直接动手了。

赵宁最终还是没下达命令,仍旧在城外围着,跟大梁的五千军队和城内的百姓对峙。

燕平轻率十万大军,只用了一个半月,就碾卫过南部,潼关以西的城池尽数收入囊中,城池被逐一攻占的消息不断传往大梁。

整个大梁百姓,包括老卫王在内的启国王室,以及卫国文武百官,所有人都被笼罩在亡国的恐惧中惶恐不安。

似乎是已经预见了卫国的最终宿命,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再也躲不过亡国的命运。

绝望的气息笼罩了整个大梁上空,整个大梁死气沉沉。

百姓和官员们已经彻底绝望,麻木不仁地等待着亡国之日的到来。

大梁城死一般的寂静,一座数十万人的王都,竟然半点声音都没有,犹如空城一般。

若不是城墙上的士兵仍然尽忠职守地坚守在城墙上,若不是围城的士兵明白里面有人,若不是每日到饭点时,城里面会升起炊烟,恐怕没有人会相信里面生活着数十万人。

燕军攻破最后一座城池。

城墙上,卫国王旗飘然落地,燕国王旗被插上城墙。

燕国王旗在落日的晚风中飘荡,城墙上是紫黑色的鲜血,城墙下,是无数战死将士支离破碎的身体。

鞍城郡守府已经被燕军占领,郡守府内外,手持武器,一脸严肃的燕军把守着门口和府里的关键通道。

燕平,及他的一众将士和幕僚此时正在城主府正厅,商量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他们已经攻下了跟启国约定好的最后一座城,现在,他们离潼关只有三百里路了。

目前,启国大军仍然在平川跟卫国对峙,双方都把重心放在了平川之战上。

赵宁更是亲自带兵围攻大梁,现在启、卫二国均无暇他顾。

现在只要将大军碾过去,打下潼关,那么以后潼关就是燕国的大门了,这次燕国出征也完美收官了。

“趁现在,启国还没收到消息的情况下马上发兵,攻占潼关。”

一位武将说:“现在潼关的守将肯定不多,只要我们能打下潼关,那么就算到时候启国反应过来了,也晚了。”

“可大溪离潼关很近,”一位武将脸上还沾着干涸的血渍:“就怕他们会出兵。”

燕平跟孙先生俱是风尘仆仆,打下鞍城后,两人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匆匆召集将士开会商讨潼关之战。

两人都沉默地听着,没有说话。

“所以要快!”方才那名武将说:“趁他们出兵之前打下潼关,到时他们来了也没什么用了。

若是他们要硬打,我们还可以倚仗潼关天险,跟他们打一场,看看谁厉害。”

“确实可行。”燕平的副将听完后沉思片刻说,他说完,抬眸看向燕平和孙先生:“殿下、孙先生,你们认为呢。”

孙先生沉吟,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敲了敲,随后笑了起来:“我觉得各位将军的办法很好,趁启国不注意的时候打他们个措手不及,那么到时他们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殿下觉得呢?”

燕平听完微微颔首:“说得对,现在就是要打启国一个出其不意,把潼关把握在咱们手中。”

他停顿片刻,看向手下刚打完仗,还来不及喘口气的灰头土脸的将军们:“各位辛苦了,潼关对咱们燕国来说至为重要,就再辛苦各位将军们一段时日,待打下潼关以后,孤一定论功行赏,犒劳三军!”

众人都笑了起来,纷纷道都是分内之事,以及说一些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类的话。

“那么,现在就去准备吧,”燕平说:“让将士们休整两个时辰,两个时辰后向潼关进军!”

“是!”

众人领命纷纷退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都走后,燕平说:“先生也去休息休息,两个时辰后还要继续随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