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先生这么聪明的人,肯定在当初变法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徐凤鸣能感觉到,他似乎没给自己留后路……
不……
甚至很有可能,连今天这样的局面都在他意料之中。
难道他真的不怕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闵先生面露沉思:“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章。
我初读到这句话时,不到八岁……”
“说来可笑,”闵先生略显自嘲地笑了笑:“那时我天真地以为,这世间真如孟子说的那般,真的是‘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可真当雏鸟离巢,脱离了父母的羽翼时,我才发现,所谓的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这是个人吃人的世界,什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不过是个笑话。
你入世这么多年,到得如今,也辗转过好几个国家。
你看见了,那些张口闭口把黎民百姓、天下苍生挂在嘴边上的人,有几个是真的为‘苍生’做过一点实事的?
五个国家,五个国家的贵族,包括君王,有几个真的把百姓放在心里了?
他们口里的‘苍生、百姓’只不过是他们压榨百姓时,给自己戴的一张伪善的面具罢了。
这样他们就能自欺欺人,才让他们的嘴脸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
徐凤鸣沉默了,是因为闵先生说得没错。
穷人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兢兢业业、辛辛苦苦耕种一整年。
到头来收的那点粮食,竟然不够交赋税,最后要么去流亡,要么就被活活饿死。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闵先生:“农民在田地里耕种一整年,仍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
甚至还有人交完赋税后吃不起饭,被活活饿死。
这难道是他们不够努力,不够上进吗?
不,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机会。
人啊,真到有权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接济穷人,更没人愿意与穷人分享锦衣玉食。
试问这世上,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接济别人的?
别的不说,就说这些士族,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可又有几个人真的把百姓当人了?
明明家里的粮仓已经堆满了,可他们宁愿把粮食放在粮仓里烂了,亦或是让老鼠吃了,也不愿意把粮食拿出来分给吃不上饭的穷人,也不会少收一点赋税。
连这点他们都做不到,你还能指望他们把发达的机会留给穷人吗?
他们没读圣贤书吗?
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难道没读过吗?
不,他们都懂,他们知道穷人是怎么在水深火热中艰难生存的。
只不过在他们眼里,所谓的天下苍生不过是他们目光所及的那点金钱和地位。
只要保住了自己权利,只要不祸及自己,不祸及他们的子孙,天下苍生要怎么样,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你或许体会不到,”闵先生说:“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去杀敌,到得最后,用生命换来的军功却是那些家里有关系的士族子弟的。
无论平民怎么努力,怎么有天赋、有才华,他都挣脱不开自己所在的阶层。
要么,就在田地里做一个农民,要么,就去战场上做一个最低等的士兵。
这个世界的规则太不公平了,所有的权利都被贵族紧紧拢聚在手中,没有权力的平民立再大的功劳,再聪明也永无出头之日。
所有的权利和机会都在上层人士手中流转,身为无权无势的平民,根本就没有机会。”
徐凤鸣没想到会是这样的。
他从来没想过闵先生内心是这样的想法,更没想到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为的只是给普通人搏一个机会。
尽管这个机会很小,希望很渺茫,但他确实成功了。
他的变法,也确实让很多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机会,也让老百姓能吃饱饭了,更让那些在战场上奋死拼杀的将士们有了论功行赏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生大义,晚辈望尘莫及。”徐凤鸣久久无言。
他起身,后退几步,对着闵先生行了一个大礼。
他总对闵先生派郑琰去刺杀姜黎耿耿于怀,毕竟如果不是他,姜黎现在不会生死不明。
因为这事,他对这个笑面虎一般的老狐狸总是带着本能的戒备和芥蒂。
然而这一次,他是真的钦佩闵先生。
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看到人间疾苦,又真心实意地为百姓争取了利益的上位者。
“徐大人如此,便是折煞老夫了。”闵先生忙起身,将徐凤鸣扶起来:“徐大人现在做的,不也是为了收复这倾覆的山河吗?”
徐凤鸣:“我这点燕雀之志,与先生比起来,简直难望先生之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