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花家里是三个房间,其实为了取暖,村里人会挤一个房间,但是她不喜欢跟太多人睡。所以就各睡各的炕。至少要烧三吨才能过完一冬。
张秀花算了一笔账,三吨,全部到永定庄,那就是45块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怪不得周盼娣说她们每年买的煤根本过不了一冬。
李建国临走时只给了她七十九块八毛钱,她买水果花了几块钱。也只剩下七十多块。
她自己的钱有267,加起来,倒也足够买煤,但是她不能把自己的私房钱掏空。
她也不想孩子们受冻,尤其继东几个生来就在南方,肯定受不住北方的严寒。哎,当时只想着让孩子吃饱,却没想到取暖问题。还真是甘蔗只有一头甜。
她还是得赚钱。
于是晚上躺在炕上的时候,她开始盘点空间里的东西。
电器一类的最值钱,但是不能拿出来。
她只能拿这年代有的东西。比如吃食,张秀花盯着那块肉,这时候的肉是畅销品,供不应求。
还有水果也是难得。车厘子、苹果、橘子、榴莲这四样,车厘子和榴莲肯定不能拿,这东西现在国内没有。苹果和橘子可以多拿些。
至于青菜、土豆、红薯、豆腐、鸡蛋、新鲜玉米之类的蔬菜。其中青菜、土豆、红薯都卖不上价。没必要拿。她可以拿豆腐和鸡蛋。
除了菜,她还可以卖调味品。比如酱油、醋、盐和油。
除此之外,她还可以卖布。这时候的布是紧俏货,尤其这时候的东北都种主食,棉花得从新疆或南边运过来,物资比较紧缺。
但这空间的布太好了,大部分都不能拿出来。于是她就打起了床上四件套的主意。纯棉质地,格子状,虽然不符合现在主流的大花审美,但是这时候的人不挑。有的买就是了。
想到布,她又想起鞋。对了,她还有几双棉鞋。外表是皮的,内里的是加绒的,里面还有羊毛鞋垫。这个至少能卖十块。
她目光又移到书房,这里摆着一台老式缝纫机。她有时候闲着无聊会到小区门口摆摊帮人修修补补,赚点零花钱。也算给她的养老生活增添一点趣味。
七十年代流行四大件,这缝纫机应该很值钱。
想到四大件,她又想到自行车,空间里也有车子,不过是三轮车。她喜欢骑着三轮车去买菜,她年纪大了,三轮车稳定性更好,不容易摔倒。
除了自行车还有手表。不过不是七十年代流行的机械手表,而是电子手表,这时候还没有,不能拿出来。
至于收音机?这个真没有。三十年后谁还没有一部智能手机啊。
她归拢一番后,决定拿出三样东西:缝纫机、布和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