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宋国朝堂讨论是否与魏国和亲之事时,吏部尚书江湛坚决反对与拓跋氏联姻,惹怒了太子刘劭。
刘劭当着众大臣的面,向皇帝提出斩杀江湛、徐湛之,对国人谢罪。
整个朝堂安静了许久,皇帝刘义隆平静道:“北伐出自朕意,他们二人只是没有反对。此事到此为止,太子以后休要再提了。”
刘劭抱拳躬身答:“儿臣遵令。”
众大臣不敢发言、表态,宋、魏皇族联姻之事就此搁置。
不过,刘义隆与拓跋焘之间经过来回试探,还是达成某些默契。
……
元嘉二十七年的除夕,可能是刘宋立国以来最冷清的大年夜。
南岭南边,朝廷在这块区域影响力弱些,民间新年气氛可能变化不大。
但是南岭之北、长江以南这片区域,皇帝刘义隆明确发话了:禁止一切庆祝活动。
因为,江淮地区全面失守,北虏60万大军屯驻在长江北岸、虎视眈眈盯着首都建康城呢!
敌人大军压境到了家门口,皇帝哪有心情过年?
皇帝都不过年,百姓过什么年?
反观长江北岸,连绵几百里的魏军军营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新年热闹景象。
鲜卑族南下、入主中原后,他们除了庆祝本族节日,对汉族的除夕、新年佳节,也是非常重视的。
因为,在魏国,尽管鲜卑族是统治者,但人口结构中,汉人仍然占大多数。
即便是平城这样的首都大城,鲜卑族人数也仅仅是与汉人持平。
拓跋焘召集高级军官在瓜步城大肆庆祝。
整个瓜步山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饮马长江,对魏国历史来说,也是极其重大的喜事。
其实,拓跋焘大肆宴请群臣, 并让整个魏军军营显露出酣食畅饮样子,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麻痹长江对面的宋国朝廷。
因为他要北撤了!
他担心大军北撤时遭到宋军反击,所以故意摆开似乎要闹腾几天的架势。
就是制造假象。
拓跋焘的撤退命令是:除夕夜丑时一到,所有魏军各部,全线有序北返。
第二天,大年初一,江面上的宋国军队发现,江北岸上的魏国军队已经全部消失。
各部长官一边派人向上级汇报,一边派人登陆北岸查探。
最后,全体登陆人员一致确定:魏军向北撤走了。
皇帝刘义隆得知消息,派身边最宠幸的太监桂玖冰去确认了一遍。
……
自从宋军北伐以来,开始时,萧西风的辖区内,死亡人数增加。
萧西风断定:这与宋国执行的苛政有关。
后来,出生和死亡人数同时锐减。
萧西风确认:这是因为总人口数减少了许多。
但是,进入12月,这里的死亡人数就几十、上百倍增加了。
因为魏军正由黄河向淮河、长江方向扫荡过来。
他们所过之处,财物被劫掠一空,反抗者、老人、幼童一律杀掉,剩下的男子充军、女子为奴。
魏国是五路大军齐头并进。也就是说,黄河以南,同时有五处杀戮场,而且主要是军队对平民的杀戮。
从萧西风的角度看待这些人间生死大事,其实很简单:
刘康祖战死那一次,双方死亡人数相加是两万左右,两只阴壶搞定;
臧质部与长孙真部交手那次,双方战死1.3万,一个大阴壶搞定;
接着臧质与拓跋建遭遇,一万不到;
再后来臧质与拓跋焘碰了一下,共死人3千;
倒是胡崇之部与拓跋焘大军血战,双方死亡人数达到了将近2万。
再看五路大军向南平推,死亡的平民数字:
拓跋那部:屠杀平民6万,俘虏4万;
拓跋焘部:屠杀平民13万,俘虏6万;
拓跋建、拓跋闾若文部:屠杀平民10万,俘虏5万;
长孙真部:屠杀平民16万,俘虏6万;
拓跋仁部:屠杀平民13万,俘虏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