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豪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擅长沙盘推演的军史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这里头破绽百出。

檀道济那次北伐,不是正在筹粮,就是在准备筹粮的路上。

装精演戏有些玩过头了。

他统帅的大军,几个月里,都在青州辖区的郡县打转,与魏国大军周旋。

被皇帝寄予厚望的檀道济,打了无数胜仗,却始终冲不出青州,去解救朱修之的滑台之困。

最终,宋国那次北伐,以失败收场。

后来计算功勋值时,檀道济作为统帅,他指挥的战役胜多输少;作为个人,他斩敌无数。

因此,战后,刘义隆还得给檀道济加官晋爵、奖赏钱财。

这样一来,檀道济算是把刘义隆得罪死了,遭到对方加倍忌恨。

这也许是檀道济失误、老谋深算过犹不及。也许他是无奈、自己的盲盒里根本没有上签。

反正檀道济的结局是:刘义隆选择与兄弟刘义康联手,稳住朝局、控制京城禁军。然后强势将檀道济本人及八个儿子,一举全部残忍铲除。

只给檀家留下一个孙辈男丁。

这可能是刘义隆给老爹刘裕留点面子。

……

历史评价皇帝,分文治、武功两个方面。

刘义隆的文治水准,应该在85分以上。超过史上绝大多数帝王。

他在位的二十多年,减免农户赋税、大力推动手工业、给商人很高自由度。

因此,江南粮食多数年份丰收、工业进步极快、商业发达。

可是他的武功水准,实在不咋地。可能到不了50分。

这次北伐,他把宝押在老油条王玄谟身上,派他担任主力中的主力。

王玄谟来自太原王家,东汉司徒王允后人。

他早年投靠太尉刘裕,资格很老。但一直是担任参军、司马这样的参谋职务。没有做过统帅。

他喜欢引经据典谈论国事,对军事素养欠奉的刘义隆来说,有点像武侯再生。

而军中老将都不以为然,视其为赵括投胎。

有的还公开劝谏皇帝,不要听他空谈误国。比如萧思话、沈庆之。

但刘义隆不听。

钦定北伐总指挥、老王爷刘义恭,亲自驻守彭城督战。

其实他真正工作是总揽粮草、辎重等后勤供给。

这是要务兼肥缺。刘义隆只信得过亲弟弟刘义恭。

东线真正大都督是武陵王刘骏。他是皇帝成年儿子中军事能力最强的。

军事统帅是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东线20大军,由他调动、指挥。

辅国将军不在一、二品将军称号目录上,但绝不是杂号将军称号。

它不常被使用,一般出现在新老、皇位交接时。

这次萧斌的辅国将军,是刘义隆特别尊封的。正三品衔。

而王玄谟是萧斌麾下、东线10万先锋军最高指挥。

对比一下兵力数字:

南平王刘铄督战的中路军也只有10万;

随王刘诞督领的西路军是5万;

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宁远将军刘秀之袭扰汧陇的兵力是3万。

这还只是兵员数,没考虑将士装备、行军工具、粮草供给方面的巨大差别。

总之,这次北伐能否成功,看东路军;东路军能否得胜,看王玄谟。

各路大军都拭目以待,等着王玄谟的作为。

*****

宋国皇帝刘义隆定下北伐之策后,对外号称发兵50万攻打魏国。

其实他七拼八凑之,能调动的军队不足40万。

打酱油的刘秀之,是先帝刘裕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刘穆之的侄子。

在皇家,刘秀之是三公子、武陵王刘骏的追随者。

武陵王刘骏文武双全,却不得皇帝喜欢。

因为,他的母亲路淑妃,出身普通,是因美色选妃入宫的。

而刘义隆的执政思路,是一边倒依靠门阀世家。没有家族背景的路淑妃很吃亏。

正因如此,三公子刘骏的一切,都得自己去拼搏。

因为不受待见,他成年后就被外放出京,担任地方官。

这反而使他得到其他皇子没有经历的锤炼,能力卓然。

刘秀之追随的主子必须自我奋斗,这也让他得到锻炼。加上伯父刘穆之余荫,刘秀之官运颇为亨通,担任着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刺史。军阶是杂号宁远将军,不算高。

他手下有两员大将:刘弘宗、杨文德,非常得力。

他这路人马足额3万,不差人。

西路军总都督、广陵王刘诞,是皇帝成年儿子中最小的六公子,刚满十八岁。

他年龄虽小,担任的官职却不低。

三哥刘骏调任徐州刺史,他接任雍州刺史。同时任三品将军之后将军,都督雍州、梁州、南秦州、北秦州四州,加上竟陵郡、随郡二郡诸军事。

由于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的军队被刘秀之领去打酱油,所以刘诞能调动的军队包括:

柳元景领雍州刺史本部兵马1万,他这次担任西路军军事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