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定的人在定中是乐,是享受。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个绝大的享受。
不过,如果大乘菩萨“耽着禅悦”,贪着禅定的境界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万行的布施法门。
话虽这么说,你们年轻同学没得到禅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这句话来讲,自称走大乘路子,不耽着禅悦,看不起这小乘法门。
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够修到禅定,才发大心而舍弃禅悦,那才可以谈菩萨戒,否则不能谈的。
所以说观四大如毒蛇,然后达到四大皆空,在这个境界得妙乐,得享受。
据我所知,有的已有很久的修持经验,你听了这个话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因为你坐起来非常舒服。其实你还是在四大中,你感觉到的是身体受阴的快感,不要自以为是。要四大完全观到空,没有身体存在,没有受阴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乐,这才是观四大空以后的妙乐。
维摩居士告诉这些魔女,你们所贪图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
要得到究竟的享受与快乐,必须能乐观四大如毒蛇。
“乐观内入如空聚。”什么叫内入?
我们身体外面有六根,大概我们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体上,不过在身体表层以内。
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见了。有人说意根所在,是从心脏连到脑的部分,他们不知《成唯识论》说“第六意识不住身,又偏寄身中”。
我们一接触到外界的东西,内在就会有反应,所以叫做内入,这就是六入。
六入进入到身体内部,便产生了思想、情绪各种的变化。
我们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内部有个东西,在想,在作用,就把这个东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这里搞。
其实你觉得很清净、很空,那是外法尘进入内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们觉得内在有个思想,来来往往,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尘的影像,就是所谓六入进到内部来。但是一般人没有观察到,现在维摩居士提出来,教他们观,所谓止观,你要观察清楚,一切六入进入内部,你以为内部有个东西能够思想,维摩居士告诉你,如空聚,假的。
看起来有个东西住在里面,好像有个生命的东西,实际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声光变化,到内部来,一下就过去了。假使我们死了,六入不能内聚,就是人体的死亡,我们活着时是六入内聚。但是这个六入内聚有没有个东西呢?毕竟没有东西的,是空聚,假的。
我们身体四大也是这样,感觉死人比活人重,我们抱起一个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较难,为什么?
他四大中的风大没有了,所以就感觉重了。
譬如气球充了气比重就轻了,如果扁了的话,这气球比重就比较沉重了。
所以这身体内部是空聚,空空洞洞的。
我们活着觉得内部有个思想,有个感受,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骗。
上一句“乐观四大如毒蛇”观身空,
下一句“乐观六入如空聚”观心空。
身心皆空,达到乐的境界,得禅定的妙乐,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这里每一句话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要好好观察牢记。
“乐随护道意。”怎么样能随时随地保护修道最初发心的意念?
我经常讲,上课时不要打坐,要看经本,不然自己在自欺。为什么?你说喜欢听课,心很清净,那同玩弄听其它东西是一样的。
你们自己不观察,喜欢听其它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你心以为在打坐,其实是大散乱,结果用这个时间好像在听课,也不看书本,在那儿打坐,听得很有意思,这叫作秋风过驴耳,秋天风吹过驴子,驴子同猪一样的,这个耳朵吹进来,那个耳朵吹出去了。
所以智慧永远不能成就,结果这个经典也听了,那个道理也听了,一问他,讲都讲不出来,记也记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过去未来,是靠“随护道意”这一念。
要看《华严经》净行品,依着意思做到就是道意。
所以为什么一直要依《华严经》净行品来修行,可是谁做到了?
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统统在颠倒中。
“乐饶益众生。”这更难了,是菩萨行,乐于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萨道,处处是利益他人。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
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
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
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欲听法。
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
最近好多人劝我,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拼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
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
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作小人。
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应为人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他好高骛远,好为人师。
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
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
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
因为讲乐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
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
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
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
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
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答复。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
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忌。
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
一个学佛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
话说回来,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
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
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