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这却是一个大问题,造车需要资源,买车也需要资源,当然还需要有背景资源。
这些,对于刘放来说,其实也不算什么。
对此,王志青并没有过多的谈及,但是为了接下的合作,他还是分享了一下别的想法。
目的嘛,一是展露自身的价值,二嘛也是为了下面的合作增加砝码。
一种没有啥技术含量的商品,它的火爆必然是因为其新异,然而它的没落也几乎会伴随着复制。
对于“抄袭”,作为二十一世纪穿过来的人,王志青不要太过了解了。
这“变速自行车”,与普通的自行车,其实差别并不是太大,结构都十分地简单,除了多几个零件外, 几乎没什么高深技术。
只要多拆卸两辆,那么可能是个修车铺,都能将这里面的东西搞明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被模仿和抄袭,几乎便是必然之事。
当然,王志青对刘放等人说的,主要还不是这些。
即便是不考虑这些,光是销售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普通自行车,它们有自己成熟的生产厂商。而“变数自行车”,它要想上线,那必然要开辟新的生产线。当然,以刘放的本事,可能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没有新的生产线,那便不能量产。
不能量产,那也就只能搞成小作坊。
这样的话,那能生产出多少辆呢?
还有,不能量产,那成本必然也就会上去。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普通自行车,许多家庭都要攒上许久的钱,才舍得买上一辆,而且还有很多人,都是淘的二手了。
现在,这“变速自行车”又将定价几何呢?
它的客户群体,又是哪些呢?
无法保障量产,成本又下不去,这一环套一环,“变速自行车”这事,前景堪忧啊!
听完,王志青的分析,不止是刘放,便是“二哥”与杨树茂也是冷汗直淌。
可惜,王志青并不想立马就将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和盘托出。
因此,这顿宴席,他只是将问题提了出来,却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解决方案。
所以,以至于这顿酒席,临近散场时,原本还十分活跃的场面,最后不自觉地便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