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我们远道而来,还想留我住在他家,我拒绝了。”
安景之点了点头说:“你跟他的关系没那么近,没必要。”
“不要天天关起门来读书,去外面打听打听科举考官的情况,多跟各地的学子交流,取长补短。”
诧异于安景之的正经,安玉平恍惚了一瞬后恭敬的说:“知道了,大哥。”
“对了,我记得你好像带了不少以前写过的文章,找来给我。”
“大哥你要来做什么?”
“当然是拿去卖。”
安玉平的第一反应不是觉得安景之这样玷污了学问,他不是不食五谷杂粮的无用书生。
“卖得出去吗?能来京城参加考试的举人,想必学问都很好。”
“我又不是卖给举人的,怎么卖你就别管了,把文章给我就行。”
安玉平筛选后拿了五篇文章给安景之,还细心的做了标注。
京城花费大,18两用在房租上,路上花了15两,50还剩下17两。
估计安玉平后面要去打听消息,参加宴会,而且还要继续生活半年。
17两,就算加上他路上赚的还没用的10两也不够,这段时间笔墨纸砚要不要卖?人情往来要不要出?回家的路费呢?
来时家里能给的都给了,如果再要,就要卖地。
但这些地都是安老爷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的,如果不是到了必要的情况,安景之不会卖地。
前前后后他算了一下,要想在京城维持住宿条件,还要考虑到人情往来,再留下回去的路。
一百两银子是最基本的。
两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唯一认识的本地人就是房东老太太。
安景之找到房东老太太家,向她推销安玉平的文章。
“老太太,你也知道我弟是解元,马上又要科举了,要不了多久他就是进士老爷,就是我们手头拮据,才想着把文章拿出来变卖。”
“要是寻常,想要看到举人老爷的文章,是容易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