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一队护卫,把前隋的将士骨灰送到辽东城,等战斗结束,李二要亲自带他们回长安。
李俊想记来了这些白骨的来源,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1]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去年(公元613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2],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李二的大帐,由于他们要收殓将士遗骸,李二决定停留几天。
“父皇,还请节哀,我们会为他们报仇的”李俊先是安慰了李二一通。
“父皇,我们还是想想接下来该怎么打算 ,我分析了一下隋朝失败的原因”。
小主,
失败原因一,杨广自视过高,战术失误,优柔寡断。
1、隋大军抵达辽河时,命令将士修筑浮桥渡河,殊不知高句丽军设下伏兵,半渡而击,致使隋军无法抵达对岸,进退两难,士兵伤亡惨重,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皆战死。
2、杨广为防止将领争夺功名孤军作战,曾下令凡是进攻军事行动必须相互通报,不许单独行动,军事进止路线必须汇报,等待命令,如果敌军要投降,不许率军进攻。就在辽东城即将攻陷时,高句丽军声称请降,隋军将领迫于杨广下的命令,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派人汇报请示杨广。等到答复命令时,高句丽军已经做好防御工事准备反击。高句丽军反复无常,如此反复几次,导致延误战机,辽东城久攻不下,如此僵持持续一个多月。
失败原因二,补给线拉长,行军负荷重。
补给线太长,为了解决粮草物资问题,命令将士携带百日所用的粮草,还携带着排甲、武器、衣物等物资,太过于沉重以至于难以负荷。而士兵们为了减轻负担,私下里偷偷在后面挖坑将粮草掩埋,结果行军一半的路程,粮草已经快消耗完了。正待将士们疲惫不堪,面露饥色之时,惨遭敌军攻击,士兵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粮草、兵器、储备物资等皆丢失殆尽。
失败原因三,为征讨高句丽,战略战术失败,杨光只知道一味的死攻一点,不知道战略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