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安史之乱的祸根究竟是什么?

他还忍不住看了一眼崇祯继续说道:“因为重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些人任职宰相时重孙都非常重视且信任他们,这才有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李长青看着李隆基故意问道:“你不觉得遗漏了一人吗?”

李隆基羞愤低头。

他心里很清楚遗漏了谁。

名相张九龄!

李长青看着李隆基叹道:“张九龄,你执政期间下场最悲凉的宰相。若是你没有贬张九龄,盛唐不至于衰亡!”

他看着李隆基摇摇头唏嘘不已:“开元年间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可惜可叹啊!”

“张九龄活着的时候,盛唐天下太平,唐朝蒸蒸日上。张九龄死后,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等一众奸相,你来我往你下我上你奸我比你更奸,满朝的奸臣彻底把盛唐带沟里了!”

李长青看着嬴政和李世民笑道:“政哥,二哥,你们可知张九龄是谁的后代?”

嬴政第一个反应过来,惊呼道:“不会是贤弟推荐给咱的张良的后代吧?”

“嗯。”李长青点点头。

他接着看向李隆基感慨道:“为何后世说张九龄若在,安史之乱不会发生,只可惜你生生的将盛唐最后一代名相谪贬荆州任职长史。”

这时,朱高炽接话说道:“四叔,名相张九龄就是在此间写下了千古名句《望月怀远》的吧?”

“嗯。”

李长青点点头诵读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他看着李隆基忍不住叹道:“可悲可叹,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时悲叹道‘乱幽州者,必此胡也’,一语中的得道出了安史之乱!”

李隆基死死的攥着拳头,只因他对张九龄确实有所愧疚。

但作为君主,李隆基是不会承认的。

他看着李长青作揖拜道:“四太爷爷,重孙的盛唐还有救。”

李隆基看着嬴政,看着朱棣,看着李长青,看着李世民...想了一下李世民此间的兵力,他自动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