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不同,众人一起集资,是她说动的。
工人的饮食,是她参与提供的。
虽然她在石碑上,只有一个出资者的名字,但是她自己知道,在她的心里,有什么东西,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
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她好像已经不想再当那个深宅大院里的贵妇了。
她想要做一些别的事情,她想走出来。
甚至,她开始觉得,为什么不能呢?
正式通车之前,宝亲王、六贝勒、海寿和范时纪曾一起协商。
为了驾车的安全考虑,他们最终初步商议出来一系列的规定。
《大清交通细则》第一版成功问世,其中包括以水泥路中间为界,分左右两边为一来一去两个车道。
因为此次的路是先修了一半然后又修了一半,所以在整条路的最中央有一条贯通的窄缝。
当初留下缝隙一方面是考虑到热胀冷缩,这是范时纪他们改造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
虽然这种变化并不明显,但是确实存在。
除此之外,他们修一段长度就会注意切一条缝隙出来,因为如果不切成一段一段的,会容易发生崩裂。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每段路基的沉降,这样便于后期的维修和保养。
如果是整块的,有损坏的时候难免会影响其他路段。
现在正好可以用来区分车道。
行人靠路边,马车要注意远离行人,但是不能过界。
夜间行车前后都要留一盏灯笼,要注意控制车速。
如果马车撞到了行人,双方可以当场协商解决办法。
协商不出结果的时候,可以告官,由官差到场判断案情,然后一同协商。
······
这些细则,弘历一一整理记录下来,形成书面文字,写成奏折呈给了皇上。
雍正在上朝的时候拿出来让百官商讨,最后稍加改动,就明文规定颁布了下去。
这条路修好以后,住在城内的官员上早朝就方便许多了。
他们再也不用大半夜的就早起,然后一路摇摇晃晃,颠的生不如死才来到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