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正因为设定是借鉴而来,导致《饥饿站台》的导演,对构思故事整体思想核心的时候,有些摇摆不定。
他一方面想要讽刺阶级的产生,一方面好像又害怕太过深入,或者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不敢摆脱宗教哲学的叙事。
于是一边黏黏糊糊地想要攻击阶级迫害人性,一边又黏黏糊糊地想表达出人生来原罪。
小主,
这种首尾两端,导致《饥饿站台》开头惊艳,中期沉沦,后期开始意识流,脑子稍微转得慢一点的观众,都看不懂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只觉得他在故弄玄虚,云遮雾绕。
而且导演对人物的设计把控也比较差,《饥饿站台》几个主要角色,其实各自都代表着某种意象,但导演过于贪大求全,想要每个角色都表现出弧光(成长)。
这是影视作品的大忌,毕竟标准院线电影的时长,就在90分钟-120分钟之间(标准,少部分个例除外),想要每个角色都有成长,一部电影的篇幅根本不够。
受限于篇幅,就导致原版《饥饿站台》的人物有时候很莫名其妙,动机更是一塌糊涂。
这些缺点,林麦冬都做了修改。
首先他摆脱原版的模糊不清,旗帜鲜明地强化了“自由”概念下的人性私利,人性私利下的阶级迫害,阶级迫害对人性恶性转变的影响。
其次,他参考《雪国列车》和两年后的《移魂都市》的作法,将人物弧光的大部分表达,都集中在了主角身上。
这两者也是探讨阶级问题的作品,其中《雪国列车》原着其实早就有了,是一部80年代的法国漫画。
“从老王的表现来看,我改编的应该还行?”
林麦冬想。
他承认,他在修改的时候有点放飞自我。
不过……
反正没打算拍,应该没问题吧?
……
“问题到处都是,简直胆大包天!”
夜晚,行政楼的小会议室,室内烟雾缭绕。
从研究生宿舍楼出来后,匆忙忙把《饥饿站台》复印几份,又分别给刘校长、王主任和郑主任打电话,约他们来看剧本的王虹卫,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
刚抿完一杯茶水,他就看到王峰生主任忽然一拍桌子,怒声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