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片就是查编码,看洗印情况,不只胶片,还有磁带,前两天林麦冬在整理拍摄记录给胶片做记号,规划剪辑的时候,两位剪辑师已经把磁带完整听了一遍,这么做是检查是否有声音没录上或录错的情况,以免后续剪辑出问题,还得重新撸磁带。
胶片是林麦冬做好记号之后,她们才开始撸,因为剪辑第一遍要剪一个组装版。
就是按照林麦冬给的记号,把7本胶片按照脚本场次顺序剪接起来,让它成为一本循环能看的片子,方便三人查看所有的拍摄画面,检查有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出在拍摄环节,还是洗印环节。
这是同样枯燥的工作。
三人先手工过了一遍,确认编码和画面清晰,没有瑕疵,一上午就过去了,然后就开始把片子装上双监台。
双监台顾名思义,就是监视图像和监听声音的操作台,由编辑器、接片机、多联胶片架组成。
青影厂用的机器有点“古董”……
编辑器是一套立体声画机,看起来有两个老式打字机那么大,上面很多电动按钮,主要控制的是音响和齿数表,也有控制胶片转动的开关,但旁边还是装了一个手摇轮儿,在林麦冬看来,整体造型非常复古,惟有那块监视屏幕看起来有点现代感。
接片机也差不多,它就是剪辑里的剪,负责把胶片切断,粘合。
林麦冬他们这台是胶带接片机,比隔壁的隔壁工位那台胶水的“先进”一点点——胶水机为了方便胶水粘合,需要打磨胶片片基,会导致损格,意思是如果不能用,这一刀的胶片就废了。
胶带机好一些,可以直接用胶带粘,一刀错了也有挽救机会,不用再洗一遍正片。
胶片架没什么好说的,卷胶片的东西,和编辑器是配套的,编辑器几路,胶片架就是几联。
整个下午,三人基本就是查编号,切胶片接胶片,最多的声音就是接片机下刀的声音,还有手指撸过胶片,那“悦耳”的唧唧声。
傍晚,第一版组装剪辑完成,他们把它装上编辑器。
郝姐一边操作,一边吩咐副手胡姐调齿数表:“先调到40,我们在定光孔下走一遍。”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