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伯夷列传》全文 :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着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文:

世上记载各种史事的书籍极为广博,但还要从“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里去考察核实。《诗》《书》虽有缺失,不过虞、夏时期的文字记载还是能够知晓的。尧将要退位的时候,把天下让给虞舜,舜和禹在交接的时候,四方诸侯之长以及州牧们都来推荐,于是让他们先处在职位上进行试用,主持政务几十年,功绩已经显现出来了,然后才把政权交给他们。这表明天下是极其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为重要的统绪,传承天下是如此的慎重和艰难啊。

可是有的说法却说:“尧曾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还认为这是耻辱,逃走隐居起来了。到了夏朝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这样的人。”这又该怎么解释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据说有许由的坟墓呢。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讲述得很详细了。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他们的义行是很高尚的,可是在孔子的着述里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也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又说:“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心意深感悲痛,看到他们遗留下来的诗篇觉得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说:“何不去归附他呢!”等他们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木制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绳劝阻说:“父亲死了还没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却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殷商的乱事之后,天下都归附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坚守节义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薇菜来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用残暴取代残暴啊,竟不知道这是错误。神农、虞、夏的时代转眼就消逝了啊,我们将要归向何处?哎呀,只有死路一条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呀!”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由此看来,他们是有怨恨呢,还是没有怨恨呢?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