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王孟韦柳四杰

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后举家迁往蒲州,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和画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少年才子:王维天性聪慧,九岁时便可作诗吟句。十五岁时,他和弟弟王缙离开家乡,游历长安,结交名士权贵。十七岁时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初入仕途:开元九年(721 年),王维进士及第,担任太乐丞,但很快因手下人私下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到山东济州,成了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仓参军,在济州待了四年多。

亦官亦隐:离开济州后,王维曾在淇上隐居,后跟着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他向宰相张九龄献诗,被举荐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王维升为监察御史,同年秋季前往凉州,担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期间创作了大量边塞诗,如《使至塞上》。后来他又回到长安继续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天宝元年(742 年),王维转任左补阙,开始经营蓝田辋川别业,并写下《辋川集》。

晚年经历:天宝十五载(756 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担任给事中。叛乱平定后,王维的弟弟王缙上书为他赎罪,王维才得以赦免。此后,王维历任太子中允、中庶子、尚书右丞等职。上元二年(761 年),王维因病辞世,葬于辋川清源寺西。

2. 主要作品:

诗歌方面:王维长于五言诗,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被称作“诗佛”。其诗歌现存约 400 篇,代表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山居秋暝》描绘了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至塞上》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记述了出使边塞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悲壮情怀和孤寂心情;《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在唐代被谱写成歌曲演唱。

文章方面: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白鹦鹉赋》《为画人谢赐表》等。

绘画方面:擅长草书隶书和山水画,首创宣晕画法,明朝董其昌推他为“南宗绘画之祖”,相传《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辋川图》《袁安卧雪图》《黄梅出山图》等是他的画迹,但如今大部已遗失。

3. 艺术成就:

诗歌创作: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他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高度结合,并将诗人形象和山水景物交融,苏轼评价其诗歌特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成就:他在山水画中用水墨的浓淡渲染,采用“破墨”技法,用黑白二色表现无念无心的禅宗思想,打破了之前的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通过水与墨的韵味表现静谧的禅境,被后人奉为文人画“始祖”。

孟浩然(689 年—740 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晚年隐居,又称“孟山人”“鹿门处士”。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隐居: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书香之家,9 岁时与弟弟一起在孟氏故园读书,作诗刻苦,少年时便诗才卓着。20 岁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风基本形成。23 岁时与好友张子容同在鹿门山隐居读书,期间作《夜归鹿门歌》,诗名在乡中有誉。

漫游求仕:25 到 35 岁间,辞亲远行,漫游吴越之地,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曾游洞庭湖,干谒张说,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无果后归家读书,后又赴洛阳、长安等地求仕。

长安经历:开元十五年冬赴长安应进士第,次年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仍留在长安献赋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但因在玄宗面前诵诗“不才明主弃”,惹玄宗不悦,未得重用。

寄情山水:仕途受挫后,辗转于襄阳、洛阳等地,与姚崇后人交游赠诗。后又游历江南,寻访名山古刹,题壁赋诗。开元二十三年,韩朝宗欲举荐他,却因他与好友宴饮而错过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辟他为从事,后因患背疽辞去幕府之职,回襄阳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