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天齐庙放告,惊闻“哀家”声

包公下了殿,来到西廊,坐到公位上,吩咐众人都在庙外歇息,只留下包兴在旁边。他又悄悄地让包兴把地方范宗华叫进来。包兴把范宗华叫到跟前,范宗华又给包兴打了个千儿。包兴说:“我看你挺机灵的,就是话太多。刚才大人问你话,你拣要紧的说就行,扯那些有的没的干什么,啰里啰嗦一大通。”范宗华连忙陪着笑说:“小人就怕话回得不明白,惹大人怪罪,所以想说得清楚点,没想到又说多了。您别跟我一般见识,求二太爷担待担待小人。”包兴说:“谁怪罪你了,我就是提醒你,话太多反而容易招大人不高兴。现在大人又叫你呢,见了大人,问什么答什么,别再啰嗦了。”范宗华连连点头,跟着包兴来到西廊,朝着包公跪倒。

包公问道:“这四周有人家吗?”范宗华赶紧回答:“南面是通着大道,东边有片榆树林,西边是黄土岗,北边有个破窑,统共不到二十户人家。”包公听了,就让范宗华扛着个高脚牌,上面写着“放告”两个大字,让他去通知各家,要是有什么冤枉事儿,就来天齐庙伸诉。范宗华应了一声“是”,扛起高脚牌就走了。

他先跑到榆树林,见了张家的人就问:“张大哥,你打官司不打?”见了李家的人就问:“李老二,你有没有冤枉事儿啊?”这一下,可把大家惹恼了,众人纷纷大骂:“你这当地方的,就盼着人家打官司,好讹钱是吧。我们日子过得好好的,你跑来找事儿,叫人打官司。你什么东西啊,赶紧滚蛋!真晦气,你怎么配当地方呢。你给我听好了,赶紧滚!”范宗华没办法,又跑到黄土岗,结果还是一样,被人骂了个狗血淋头,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可这范宗华还真有股子倔劲儿,不怕骂,也不怕辛苦,又跑到破窑那边,扯着嗓子喊:“今有包大人在天齐庙宿坛放告,有冤枉的赶紧去伸冤啊!”话还没落音,就听见有人应道:“我有冤枉,快带我去。”范宗华一看,吓了一跳,说道:“哎呀,我的妈呀!您老人家能有啥事儿,也要打官司啊?”

原来,范宗华认识这位婆婆,可不知道她的底细,只知道她是秦总管的亲戚,别的就不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初余忠替了娘娘殉难,秦凤把娘娘冒充成余忠,抬出宫来,还派了亲信之人,把娘娘送到家里,交代要像侍奉秦母一样侍奉她。可娘娘整天思念储君,哭得眼睛都瞎了。那时候,范宗华的父亲范胜,大家都叫他“剩饭”,正在秦府打杂,这人忠厚老实,还特别善良。娘娘看他爱做好事,经常周济、赏赐他,所以范胜受了不少娘娘的恩情。后来秦凤被害身死,秦母也相继去世。秦府的子孙们,都不知道娘娘是什么身份。正所谓人在人情在,人一死,这交情也就没了。娘娘在秦府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可又没地方去。范胜想把娘娘留在自己家,娘娘坚决不肯。幸好有个破窑,范胜收拾了一下,把娘娘搀扶过去住下。多亏他时常照顾,每到阴天下雨,就给娘娘送饭。他还怕别人欺负娘娘,就让儿子范宗华在窑外搭了个窝铺,守在那儿。这范胜啊,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可他哪知道,这位娘娘就是当年落难的国母呢。

后来范胜临终的时候,还特意嘱咐范宗华:“破窑里的老婆婆,你可要好好伺候。她是当年秦总管派人送来的,身份不凡,千万不可怠慢。”范宗华牢记父亲的遗言,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尽心尽力地侍奉娘娘,平日里都尊称她为“老太太”或者“妈妈”。

此刻,听闻娘娘要告状,范宗华满脸疑惑地问:“您老人家莫不是糊涂啦?这么多年都没听您提过有儿子,怎么突然要告儿子呢?”娘娘长叹一声,说道:“我这儿子的事,非得遇上好官才能断得清楚。我常听人说,包公老爷善于断案,能明察阴阳,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之前一直盼着他能路过此地,可总也等不到,这事儿就这么耽搁了好些年。如今他既然来了,我要是不趁这个机会申诉,还得等到什么时候呢?”

范宗华听娘娘这么一说,便应道:“既然如此,那我带您老人家去吧。到了那儿,我把竹杖一拉,您就赶紧跪下,可千万别让我为难。”说着,他拉着竹杖,带着娘娘来到庙前。范宗华先进去禀报,随后才领着娘娘走进庙内。

来到公座之下,范宗华按照之前说的,拉了拉竹杖,可娘娘却像没感觉到似的,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范宗华又连着拉了好几下,娘娘不仅没跪,反而把竹杖往回一抽。范宗华这下可急坏了,额头直冒冷汗。

就在这时,只听娘娘高声说道:“大人,请吩咐左右回避,我有要事相告。”包公一听,觉得此事必有隐情,当即示意左右暂且退下。等众人退去,包公才开口道:“左右无人,有什么冤枉,尽管诉来。”

谁料,娘娘听到这话,突然悲从中来,失声道:“啊呀,包卿,苦煞哀家了!”这一声“哀家”,犹如一道惊雷,震得包公和包兴呆若木鸡。包公坐在公座上,原本黝黑的脸瞬间变得蜡黄;包兴站在一旁,浑身打着冷战,心里直叫苦:“我的老天爷啊,怎么冒出个‘哀家’来,这事儿可怎么收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