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夏军出现在京都附近的城池时,城中守军大惊失色。西夏兵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他们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城池,口中高喊着:“降者不杀,抵抗者死!” 那声音如雷鸣般在城外回荡,令城中百姓和守军胆战心惊。
一些小的城池,在看到西夏军的强大阵容和听闻这威慑性的口号后,守军的士气瞬间瓦解。部分士兵丢下武器,打开城门投降,他们深知与如此勇猛且有备而来的西夏军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西夏军顺利地占领了这些城池,将城中的物资和兵力进行整合,进一步壮大了自身的力量。
然而,也有一些城池的守军选择了顽强抵抗。他们紧闭城门,在城墙上用强弓硬弩射击靠近的西夏兵。西夏军则迅速展开攻城战术,架起投石车,将巨大的石块砸向城墙,同时,攻城塔缓缓靠近,塔内的弓箭手不断向城头射箭,压制守军的反击。西夏的勇士们冒着箭雨,扛着云梯冲向城墙,他们攀爬云梯时,动作敏捷,不顾守军抛下的石块和油水,奋勇向上。
京都的朝堂之上,由于皇帝杨渊南迁,留下的大臣们在得知西夏军突然改变战术,逼近京都的消息后,乱成一团。
振北王杨浩在宁州战场上也察觉到了西夏军主力的离去,他意识到自己被李明启的战术所迷惑。在得知西夏军的目标是京都后,他当机立断,留下部分兵力继续驻守宁州,防止西夏军的回援,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向着京都的方向疾驰而去。
西夏军在京都周边的战斗愈发激烈,他们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如狂风暴雨般席卷着一座座城池。而京都则如风雨中的孤舟,在西夏军的强大压力下,岌岌可危,大辰的命运仿佛悬于一线之间,整个局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与危机之中。
西夏兵继续高歌猛进,他们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克多座京都附近的城池。每下一城,便迅速整顿城中秩序,收缴兵器,安抚百姓,同时将城中的粮草物资集中管理,为后续进军京都提供充足的补给保障。
在进军途中,西夏兵的纪律严明,对于违反军令、骚扰百姓者严惩不贷。这使得所过之处,百姓虽对敌军来临感到恐慌,但也渐渐发现这支军队并非如传闻中那般残暴无度。
一些西夏将领还会亲自走访城中的乡绅名流,向他们阐述西夏此次出兵的目的并非是要毁灭大辰,而是希望能结束这乱世纷争,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统一的王朝,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随着距离京都越来越近,西夏军的先锋部队已经能够望见京都那宏伟却又略显落寞的轮廓。京都的城防虽坚固,但此刻由于皇帝杨渊南迁,人心惶惶,守军士气低落。城中百姓听闻西夏兵即将兵临城下,纷纷紧闭家门,街头巷尾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息。
此时,振北王杨浩率领的援军正马不停蹄地赶来,他们日夜兼程,人困马乏,但士兵们心中都清楚,京都的安危关系到大辰的生死存亡,不容有丝毫懈怠。
西夏军在京都郊外扎营,营帐连绵数里,气势恢宏。李明启骑着战马在营中巡视,他望着京都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眼前这座城池是他实现宏图霸业的关键一步,但也明白,接下来的攻城战必定异常惨烈。他召集众将领,再次商讨攻城策略,决定先对京都进行包围,切断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让城中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再发动全面进攻。
夜幕降临,京都城外一片寂静,只有西夏军营地中的灯火闪烁,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京都城内,守军们在城墙上严阵以待,他们握紧手中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然,尽管内心充满恐惧,但他们也做好了为保卫京都而战至最后一刻的准备。
随着黎明的曙光划破天际,京都城外的宁静被打破。西夏军的战鼓如雷鸣般响起,惊天动地,那沉闷的鼓点仿佛是死神的脚步,一步步逼近京都。
西夏兵们如汹涌的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京都城墙,喊杀声震彻云霄。他们的攻城器械在此时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投石车将巨大的石块如雨点般砸向城墙,每一块石块落下都引发一阵颤抖,城墙上的砖石纷纷崩落,扬起漫天的尘土。攻城塔缓缓靠近,塔内的弓箭手不断向城头倾泻箭雨,压制着守军的反击,使得守军们难以抬头。
小主,
京都的守军们拼死抵抗,他们用强弓硬弩还击,箭矢如飞蝗般射向敌军。滚烫的油水和金汁从城墙上倒下,烫得西夏兵们鬼哭狼嚎,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进攻的脚步。西夏的勇士们扛着云梯,口中高呼着战斗的口号,前赴后继地冲向城墙,他们不顾生死,攀爬云梯的速度极快,与城墙上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在这激烈的战斗中,西夏军中一名身材魁梧的将领尤为勇猛,他挥舞着大刀,每一刀砍下都能将城墙上的守军逼退数步。他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了京都的城墙,大刀在他手中舞成一道寒光,血溅当场,周围的守军们纷纷向他围拢过来,但他毫无惧色,反而越战越勇,在城墙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后续的西夏兵打开了一条通道。
城内的百姓们在这战火纷飞中惊恐万分,但也有一些勇敢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守军搬运石块、箭矢等物资,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军的伤亡逐渐增多,兵力渐渐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