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庸心中暗喜,觉得太子朱标作为监考官,自己作为实际主持考试的主考官之一,地位依然稳固。
而刘伯温则微微皱眉,他深知太子朱标虽然年轻有为,但对朝政的熟悉程度毕竟有限,担心他难以胜任监考官的职责。
不过,既然朱元璋已经做出决定,大臣们也只能遵从。
于是,科举考试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始。
胡惟庸、宋濂和太子朱标三人作为主考官和监考官,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考试事宜。
在筹备过程中,胡惟庸和刘伯温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胡惟庸认为刘伯温一直在暗中阻挠他的计划,而刘伯温则觉得胡惟庸行事过于专断,不尊重其他大臣的意见。
两人之间的争吵和摩擦不断,使得科举考试的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就在这时,太子朱标却展现出了出色的协调能力和领导力。
他耐心地听取了胡惟庸和刘伯温的意见,然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他建议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胡惟庸和宋濂共同负责命题和阅卷工作;
第二阶段则由他亲自坐镇考场,监督考试过程并审核录取名单。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臣们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它既能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又能充分发挥太子朱标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
于是,科举考试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考试当天,全国各地的考生纷纷涌向京城。
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期待着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考场内,考生们奋笔疾书、挥洒才情;考场外,胡惟庸、宋濂和太子朱标三人则密切关注着考试进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过几天的激烈角逐,科举考试终于圆满结束。
胡惟庸和宋濂在阅卷过程中严格把关、公正无私地评选出了优秀的考生名单。
而太子朱标则在审核录取名单时仔细核查、确保无误。
最终,一批才华横溢、德才兼备的考生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一批官员。
科举考试的圆满成功让朱元璋深感欣慰。
他深知这次考试不仅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还促进了朝廷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于是,他决定在朝堂之上对胡惟庸、宋濂和太子朱标三人进行表彰和嘉奖。
在朝堂之上,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