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怒极反笑:“改过?你犯下这等滔天罪行,还想着改过?你可知这扬州百姓因你遭了多少罪?” 他转头对身旁的侍卫下令:“来人啊,将这赵崇武给朕拿下,打入大牢,严加审讯,凡涉案之人,一个也不许放过!”
侍卫们领命,上前拖走了赵崇武。朱标望着被拖走的赵崇武,心中感慨万千:“父皇,这贪官污吏实在可恶,儿臣以为,当以此为契机,在全国彻查吏治,绝不能让此类之事再发生。”
朱元璋点头赞同:“标儿所言极是,朕定要还大明官场一片清廉。这扬州,也得尽快派人接手,安抚百姓,恢复民生。”
小主,
马皇后在一旁也出言安慰:“陛下,莫要气坏了身子。如今既然发现了问题,咱们及时解决便是。这一路过来,也还有不少忠义之士、善良百姓,大明的根基还在。”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神色稍缓。他环顾四周,看着这破败的粮仓,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重回繁荣昌盛。
随后,朱元璋即刻下令,从随行官员中挑选贤能之人暂代扬州知府之职,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同时,派锦衣卫快马加鞭回朝,召集大臣商议彻查吏治之事。
在扬州的几日,朱元璋一家亲自走上街头,安抚民心。朱标带着弟弟妹妹们,帮着百姓修缮房屋、分发物资,忙得不亦乐乎。马皇后也深入百姓家中,了解他们的疾苦,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商讨如何让扬州尽快复苏。
百姓们得知皇上一家如此作为,纷纷跪地感恩。一位老者热泪盈眶地说:“皇上啊,老臣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如此圣明的君主。有您在,咱大明百姓有福了。” 朱元璋扶起老者,眼中含泪:“老人家,是朕的错,让你们受苦了。朕日后定当更加勤勉治国,让你们都过上好日子。”
待扬州之事稍有头绪,朱元璋一行才启程回宫。一路上,大家都沉默不语,心中都在思索着扬州之行的所见所闻。朱元璋深知,治国之路,任重道远,这贪官污吏就像毒瘤,必须坚决割除;朱标也从此次事件中深刻体会到民生之艰难,吏治之重要,暗暗下定决心,日后定要做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皇帝;马皇后则在一旁,默默支持着父子二人,用她的柔情与智慧,为他们驱散阴霾,照亮前行的路。
回宫后,一场针对吏治的风暴在大明掀起。朱元璋雷厉风行,严惩贪官,提拔贤能,官场风气为之一振。而扬州,在新任知府的悉心治理下,也逐渐恢复生机,重现昔日繁华。这一段波折,如同大明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礁石,虽激起千层浪,却也让朱元璋一家更加坚定地守护着大明江山,向着盛世之路奋勇前行,为后世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自扬州一行回宫后,朱元璋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朝堂上下一片肃然。那扬州知府赵崇武被打入大牢后,其家族也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然而,他们并未就此安分,反而在绝望中生出一股疯狂的戾气,妄图以极端之举挽回败局,一个胆大包天的计划在暗中悄然酝酿。
朱元璋依旧每日忙碌于朝政,朱标在旁协助,父子俩时常为了治国方略讨论至深夜。马皇后则一如既往地操持后宫,关怀着皇子公主们的成长,偶尔也会提醒朱元璋注意身体,一家人各司其职,看似平静无波。
这一日,朱元璋如往常一样退朝后,在御花园中散步,舒缓紧绷的心神。朱标因要处理一些紧急奏章,未能陪同,只派了几个侍卫远远跟着。花园中繁花似锦,绿意盎然,朱元璋却无心欣赏,满心都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巩固吏治改革的成果,让大明的官场永葆清正廉洁。
突然,花丛中窜出几个黑影,手持利刃,直扑朱元璋而来。事发突然,侍卫们一时竟未反应过来。朱元璋毕竟久经沙场,临危不乱,大喝一声:“大胆逆贼,竟敢行刺朕!” 边喊边侧身躲避。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棣恰好路过。他听闻声响,又见父皇有难,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徒手与刺客搏斗。朱棣武艺高强,寻常几个刺客本不在话下,可今日这伙人显然是有备而来,招招致命,且配合默契。朱棣虽奋力抵挡,终究双拳难敌四手,一个不慎,被刺客的利刃砍中腹部,顿时鲜血直流,他却咬牙强撑,死死护住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