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疯狂围攻

光刻机这个东西,我承认它是个技术尖端的设备,可咱们国家真有条件去搞吗?

许志远同志你倒是说得轻松,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旦投入资源,其他领域怎么办?

我们现在的资源本来就紧张,怎么可能让你一个项目占这么大的便宜?”

旁边的轻工业部副部长李昌林点了点头,接过话茬:“张部长说得对。

咱们现在的工业体系才刚刚起步,连最基本的机床和拖拉机都还要进口,甚至连一根高精度的螺丝都做不好。

许志远同志这个提案,不仅是脱离实际,更是对国家财政的极大浪费!

我们有那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资源投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上?”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尖锐:“更何况,光刻机这种技术,国外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我们连基础都没有,就想赶超?这不是痴人说梦吗!许志远同志,你这个提案,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话音刚落,工业部的一名中年干部也开口了,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许志远同志,你搞技术没问题,但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么大的项目谁来协调?

谁来承担失败的风险?如果你失败了,这么多资源被浪费,责任谁来担?你一个人能担得起吗?”

事实上,反对派的反应并非完全基于对光刻机的技术质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光刻机这个项目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龙国在光刻机领域的起步其实并不算晚。早在50年代末,国家就已经开始关注集成电路的潜在价值,并成立了几个小型研发小组,尝试研究光刻设备。这些团队虽然规模小,但背后却牵连着不同的部门和利益关系。

在那个年代,每一个科研项目都代表着巨大的资源投入,而资源的分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选择,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权衡。

外贸部的利益:外贸部一直负责进口高精度设备,光刻机的研发意味着未来可能减少对国外设备的依赖。这直接触动了外贸部的利益。负责进口的官员们私下里并不希望光刻机成功,因为一旦成功,他们手中的“权力蛋糕”就会被分割。

现有研发团队的利益:目前,国内已经有几个小型研究团队在尝试光刻机的研发,这些团队的负责人大多是各大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同时也是背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许志远的提案直接提出“举国之力”研发光刻机,显然会抢走这些团队的资源和话语权。如果光刻机项目由许志远主导,他们过去的努力很可能被掩盖,甚至被彻底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