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李光交谈后,发现这位果然是个有才干的。李光对于如何治水并不精通,但他很会管理和调度。
比如治淮前要实地沿途考察,哪些前朝遗留的堤坝工程可以再利用,选在何处进行修缮,需要调用多少人力,每日口粮供应、医官配置、工具提供、车辆器械等修缮,李光将能想到的事情都想到了。
王伦却越听越耳熟,这不是他命王定六等水师将领修缮前宋京畿路境内漕运河道的做法吗?
李光还考虑到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施工问题,以及农忙时节的用工问题,并给出了新的建议,宜在沿淮两岸府县乡村,多设水坑池塘,既可以用作百姓浇水灌田所需,还可以在丰水时进行河流水量的调节。
太医署下的京师医学堂,在夏天时奏请朝廷,尚书省颁布命令,规劝百姓尽可能饮用煮熟的热水,不要直接饮用冷水、生水,从而杜绝疾病瘟疫。
李光将这件事也考虑在内,希望王伦下令,组织医学堂的学生们做好宣传,又讲起他数年前被贬官桂州,自淮水向南所见,民间百姓多有水鼓病,无论男女老幼,皆大腹,面色发黄,或许与饮食有关。
王伦看着侃侃而谈的李光,眼神中欣赏又带了几分惋惜。李光四十多岁了,如此才干,本应该早早提拔入六部,赵佶居然只用为符宝郎,当真是大材小用啊!
赵不试懂得如何治水,李光懂得如何统筹调配,两个人还都曾历任州县,属于难得的干吏,王伦越听越是满意,便说:“李卿,你且上一份详实的折子,年后再说与政事堂来听!”
李光当即拱手称诺,自中进士做官以来,他为了劝谏赵佶,上了无数次奏疏,换来的却是前后两次贬官,难得遇到一个肯听话、有主见的皇帝,李光突然想明白,为何好友李纲嘴巴里数次说要归隐,却还是跑去蜀地安抚四川行省了!
如果赵佶也肯听劝,哪怕臣子们十句话听进去一句,大宋也未必如此轻易被取代吧!
李光很快抛弃了这个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决定回去之后便认真写一封详实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