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种地去吧

唐朝的草蜢 猫怕凉 1169 字 1个月前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最贵重的镇馆之宝,就是世界仅存的一粒长寿“万年米”

粳稻需要日照时间短,但生长期长,比较耐寒,米质粘性强,米粒短圆,蛋白质含量较高,口味好。粳稻碾出的米叫“粳米”,也就是:大米

籼稻较耐湿、耐热和耐强光,但不耐寒。米粒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胶稠度硬,故蒸煮的米饭不粘

成熟时易落粒,出米率稍低。籼稻的许多性状比粳稻更近似于普通野生稻,加上中国自古权利和武力中心一直偏向于北方

也就是说籼稻这种像野草一样的稻种一直没被重视

另外,古代因为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种地就是靠天吃饭,全看老天爷心情如何

经常种一年歇息一年,或者种一季主粮,然后种豆子做补充

历史最早个人撰写的农书是西汉《泛胜之书》。原书在北宋初期散失,现紧有残篇

《汉书?艺文志》

《神农》失传

《四民月令》残篇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问题是:老百姓认识字吗?买得起书吗?

秦始皇烧了些书,不过主要是道书和丹书

项羽更狠,存放海量珍品书籍的阿房宫被他一把火点没了

起码《齐民要术》压根就没有,唐以前是手抄本,没有刻板。后人能看的是用李淳风的《演齐民要术》反推的文本,当然它也失传了

到唐末的《四时撰要》大量引用了齐民要术的内容,后世修订的齐民要术是明朝的手抄本开始研究整理,还是不完整的那种

农书这种着作,剩下点珍宝孤本,书肆没的卖。姬云就找到些零散孤篇而已。可见古人统治阶层和笔杆子阶层对这类书把控之严苛,严苛到宁肯失传也不给世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