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大儒王溤(八)

似曾相识的剧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进行。

而汝南袁氏,在这场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中,选择站队宦官,押注押对了,成功押在了胜利者一方,所以汝南袁氏得以被皇帝刘保提拔重用,袁家袁京被升为司空。

同样押注的还有辽东王氏,不过辽东王氏因为距离雒阳太远,所以很难及时知道雒阳的信息。

在阎氏外戚上位后,辽东王家先是派人给阎氏外戚送礼,以此讨好当朝权贵,还没等王家的礼送到雒阳,阎氏倒台的消息就先一步传到了辽东,于是辽东王家又赶紧快马加鞭,通知送礼的使者把礼物送给宦官。

汝南袁氏和辽东王氏的站队技巧已经是炉火纯青,朝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倒的是汝南与辽东。

然而,中央朝廷忙着宦官外戚互相【无限制格斗】,地方的士族便趁着宦官外戚斗得你死我活之际贪污腐败、土地兼并。

你们宦官外戚贪得,我士族贪不得?岂有此理!

尤其是凉州地区,本就不被朝廷重视,而且在凉州当官的都是关东士族。

秉承着就算民不聊生也是关西人民不聊生,又不是我关东人民不聊生的地域歧视,关东士人在凉州当官以后都有着一颗大贪特贪的强大野心、伟大抱负!

不把老百姓贪到造反,我们关东士族绝不罢休,我们关东士族就是这么硬气、有风骨、很文雅,怎么,伱们泥腿子不服气吗?谁叫你们祖上不是开国功臣,也不是经传家族呢?我们这辈子要吃的苦都被我们祖上吃完了,我们天生就是来享受的,你们不服也得服!

在这样的背景下,凉州羌人又又又造反了,而且还有无法忍受苛捐杂税的凉州汉人百姓也趁机一起造反。

整个凉州都乱成了一锅粥,不仅有民族矛盾,还有阶级矛盾。

羌人首领和汉人起义军领袖相互合作,一起在凉州攻城略地。

而凉州的那些自认为很有风骨的士人们,在听闻羌人联合底层汉人造反后,直接就带着这些年在凉州收刮的民脂民膏跑路了,留下一些还忠于朝廷的关西武人保护城池。

如果城池保住了,那就是关东士族在雒阳远程指挥的功劳,如果城池保不住,那就是关西武人无能,丢失城池的责任都是关西武人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王溤来到城墙上时,看到的是城墙下数以万计满脸仇恨的羌人,以及面黄肌瘦的汉人百姓。

朝廷在剥削时不会刻意区分被剥削者的民族,无论羌人还是底层汉人,都只是朝廷眼里的耗材。

守城的武将,一个姓马,一个姓韩,都是当地的小地主(小豪强)出身,家里有几十个佃农,几百亩地这种。

这种小地主出生的人,如果是前汉,其实地位还是不错的,前汉的阶级固化还没现在这么严重。

但是在士族崛起的刘秀建立的大汉,即便是小地主也属于被士族们剥削的对象,小地主在士族、宦官、外戚们眼里不过是大一点的耗材。

“先生,您怎么来了?快回去吧,这里太危险了!”姓马的那位关西武将这般劝道,他自称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

不过自称这种事,听听就行了,不要太当真,琅琊王氏还自称是王长炯的后代呢,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