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装甲师后勤部队装备了大量机动车辆用于运输作业,包括97辆摩托车、49辆乘用车和323辆各型卡车。
德军装甲部队的摩托化纵队,相比步兵部队还用脚底板机动,靠马车运输,装甲师的摩托化程度算是很高了。
1939型装甲师的后勤部队分属于几个部门。
归属师行政主任管理的单位包括给养管理处(22人)、屠宰排(44人)、面包连(142人);
归属师部的单位包括宪兵排(68人)和野战邮局,前者负责维持军纪,执行军法,后者负责部队邮政服务;
最大规模的后勤单位是隶属于师后勤处长的运输部队,后勤处长同时也是师部成员,其指挥下的各单位人数多达900余人,在1939年时包括6个轻型运输纵队(每个纵队一次运输30吨物资)、3个重型运输纵队(主要运输燃料,每个纵队一次可运25立方米燃料)、2个维修连和1个供给连。师属运输部队最多可以运载180吨物资和75立方米的燃料。
在实战中,德军装甲师部队的后勤状况受战场道路条件和车辆状况的影响很大,比如“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装甲部队越深入毛熊境内,面临的后勤困难就越大,其原因首先在于毛熊铁路的轨距与德国铁路不同,导致战争初期德军无法充分利用铁路向前线运输大量物资;
其次,毛熊道路状况很差,缺乏高等级公路,以土路居多,受天气影响大,加剧了车辆的损耗,加上路网稀疏,极大影响了后勤运输的效率,以至于德军装甲部队常常需要飞机空投燃料,维持推进。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隆美尔的非洲军身上,比如1942年1月,第21装甲师编制内的3528辆机动车里有2459辆无法使用,包括625辆摩托车、565辆乘用车、831辆卡车、151辆牵引车和287辆装甲车,妥善率不足30%。迫使德军只能大量使用缴获的英军车辆维持运输和机动。
后期很多人评论,说德国的后勤很差。
但实际上在战争早期,德军的后勤供应系统也是可圈可点的。
其完善的物流体系,保障了德军在二战初期能所向披靡。
德军的后勤流程可以说是十分的严谨,有点像现在后世用的快递运输之类的。
在德军的后勤有个军工生产部门,前线所有的战略物资包括粮食,弹药,武器等等都在这里生产,而在生产完了之后,会将物资进行分类,然后分别运送到补给站、军火仓库和军用物资堆料场,在这之后,基本就没有生产部门啥事了,会有国家的国防部门出面接管物资。
随后,国防部门会对这些物资进行清点和仔细的检查,毕竟怎么说是要送给前线的补给,事关重要,稍微出现一点纰漏谁也担待不起,所以这也是后勤物资运送要过的第一关。
如果这些物资都没有问题的话,会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将这些物资给运送到前线去。
当然,也有人问了,要是铁路出现故障或者遇到一些人为无法干预的意外呢?
德国军队还有第二手安排,那就是派出汽车来配合火车来一起将物资送过去。
但是,你以为只要物资安全按时的把物资送到前线就完事了么?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物资会分别运送到前线各个部队的物资仓库和堆料场中。
而不得不说的是,德国为了防止有人会贪污物资,所以特意还整出了一套制度。
那就是在物资送到之后,随后集团的军群会直接和最高机关联系汇报,而集团军群只是负责统计,并不参与物资的分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遏制了某些贪官想要贪污的想法。
在这之后就简单了,这些物资就是由集团后勤单位负责了,他们会负责把物资送到师级的后勤部队那里,在之后的事,就是师级部队的后勤单位的事情了。
而师级的后勤部门,又会通知团级作战部队来接收物资。
当然了,如果团级作战单位因为战局吃紧实在抽不出来人手来接收物资的话,师级的后勤部门也会帮忙把物资给送上门。
而到了这里,德军物资的运送流程也都差不多了,就是按照哪个作战部队哪里缺啥,就会给他们运送过去。
战略物资会先在军工生产部门先进行分类,然后再运送出去,毕竟一些战略物资至关重要,并且也是为了防止混淆,总不能吃的喝的都和一些汽油武器弹药放到一起吧,万一要是送错了,那乐子可就大了,那物资又是怎么处理分类的?下面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军工生产部门内,有德军专门的国防部门会对武器弹药的生产进行监督和检查产品的合格性,毕竟是到前线打仗用的,万一要是武器弹药啥的突然坏了那多尴尬。
所以在军工生产部门内,会有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只有通过检查的才会送到铁路运输那边,或者有啥特殊情况的也会直接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后,这些武器弹药会一路运送到师级或者团级作战部队的专门的弹药库里面,然后再通知各个作战部门以排为单位来领取武器弹药的补给。
当然了,在二战的时候是直接送到前线的,毕竟本来打仗就需要挺多人手的,再抽出人去领取物资的话人手就不足了。
汽油柴油啥的,一般这些都是直接从德军本土的油库、油田或者炼油厂装上油罐列车运送到专门的燃料储备站里面。
一般国家战时出动的交通工具就是油罐列车,因为在战时前线燃料的消耗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才会动用油罐列车来运输大量的燃料,以确保前线的补给到位。
当然了,一般平时没啥要紧事的话,只是会用油罐车来运输。
而燃料到了燃料储备站之后,油罐列车为了可以快速的再次投入使用,会先将燃料倒入油槽或者有专门的燃料运输部门来进行装车。
接着又会有专门的人来指挥将这些燃料装进油桶或者油罐中,随后再把这些装好的燃料直接运送到师级作战部队的燃料库里,再通知下一级的作战部队来领取燃料物资。
而在东线战事一开始的时候,德军发现了前线的车辆轮胎磨损很严重,所以有时候,一些润滑油和轮胎也会和运输燃料的部队一起送到前些去。
以上,就是德军的武器弹药和燃料物资的分类处理,而接下来还有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战士们的生活物资了。
要想打好仗,作战物资是很重要,但是战士们的身体更重要。
不然,即使有再好的作战装备,但是战士们一个个的都饿着肚子,哪里有力气去打仗?
不管在哪个国家,在打仗的时候分发的食物都是一些罐头啥的,这也是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
而德军的罐头一般都是一些专门的生产企业生产的,然后再送到食品集中站,通过专门的列车送到军方的军粮存放仓库,而这些仓库一般都是建立在师军粮的转运站或者师军粮的后方,再由师军粮的管理处统一运输到前线各个作战部门。
当然了,有时候部队也会在占领的战区购买或者征收一些蔬菜、水果、肉类等等的一些新鲜食材来改善一下伙食,毕竟后方的补给不可能来运输这些新鲜的东西,不然还没等到前线,这些东西都变质发霉了。
而德军最独特的一个生活物资,就是军马了。
说起来,或许你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不得不说,德军既然把军马划分到了生活物资的行列,必然有他独到的见解。
在二站时期,德军一共征收了两百万多匹马和骡子,所以当时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马和骡子,也因为这个,被当时的人称德国为“神圣骡马帝国”。
而这些军马会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送到前线,这不仅仅是为了用来当作运输工具,在德军被围困而没有粮食的时候,德军会把这些嘛和骡子杀了当作粮食吃掉。
总的来说,德军的这些后勤制度保障体系还是很完善的,可以很好的保障了前线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毕竟是在打仗,事有风云变化,后来由于德军的后勤系统被盟军摧毁,德军的后勤供应开始变得紧张。
失去了良好后勤的德军,也最终走向了战败的深渊。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德军闪电战势如破竹、削瓜切菜大出风头的时期(从入侵波兰到巴巴罗萨行动早期),仿佛后勤问题并没有影响德军的作战行动。
倒是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开始遭受挫折,其中的后勤问题仿佛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俗话说,外行讲战术,内行讲后勤。
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比拼,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后勤保障能力的比拼。
但相比于那些宏大的战役战斗场面,人们却很少了解始终在幕后默默支持战争行动的保障部队。
特别是在二战苏德战场上,当目光都聚焦在苏德钢铁雄师的激情碰撞时,那些为双方装甲大军提供修路搭桥、排雷抢险等服务的工程兵部队,就被忽略了。
在滚滚洪流的背后,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就不会有毛熊红军从莫斯科一路攻至柏林的战争奇迹。
作为德国的老对手,毛熊的后勤也是值得一提的。
和苏军中的许多军兵种一样,苏德开战之前的红军工程兵虽然规模庞大,但实际能力却相当有限。
战前(在战争期间也是如此),苏军工程兵分为作战方面军建制内的队属工程兵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工程兵两部分,后者归毛熊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统一指挥,根据需要配属作战方面军及集团军。
二者共同为红军各部提供各种形式的工程保障。
1941年6月前,从理论上讲,苏军的队属工程兵包括步兵军和骑兵军编制内的工兵营,机械化军内的摩托化工兵营,步兵师和骑兵师下辖的工兵营,步兵、骑兵、坦克旅/团下辖的工兵连或工兵排,以及坦克师下辖的独立舟桥营。
从编制上看,工兵营应包括3个3排制工兵连,1个架桥排,1个特种任务排及若干后勤保障分队,全营共5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