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除了资源匮乏之外,地理环境也不适合大工业发展,咱们看意大利的地形可以发现,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地,尤其是南方,几乎没有几块平地,连修铁路和公路都很麻烦,就更不用说盖工厂了。

只有北部地区有平原和充足的水源,所以意大利的工业也主要聚集在北部地区。

这也就出现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而仅有的工业也是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1890年,意大利的总体工业潜力只有奥匈帝国的60%,俄国的1/3,丑国的1/6,英国的1/9,到了1938年,其总体工业潜力也仅仅相当于霓虹的一半,德国1/5,连丑国的1/11都不到。

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就差得更远了。

1890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法国和毛熊的一半,不到英国的1/3。

先天不足,后天残废,面对这样的情况,意大利就算是拼尽全力了,也没法打造出趁手的兵器。

所以武器装备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资源的缺乏。

如果是指挥和装备都是外在因素的话,影响军队战斗力的还有内部因素——士气。

在这个方面,就可以拿二战时期的老队友德国和意大利做个对比了。

在咱们的印象中,德国人严谨认真、忠于职守、讲求效率、富有纪律性。

这种性格在平时的表现就是高质量的工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绝对服从的铁血战士。

但是意大利人正好相反。

意大利人很会享受生活,在意大利人眼中,家庭和个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说让意大利人为了集体牺牲个人,那比登天还难。

另一方面,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骨子里就带有一直浪漫的,文艺的情怀。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自由散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在二战的环境下,到了战场上谁跟伱追求自由,追求享受,文艺范挡不住子弹啊。

教育水平的落后也拉低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意大利的教育在欧洲算是比较落后的,1877年才颁布义务教育法,但推行得并不顺利。

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本来就贫穷落后的南方就觉得有读书还不如种地有用,因此意大利士兵大多数都是文盲,文盲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有效实施复杂的战术,陷入了一个有高超的战术你也听不懂,给你先进的武器你也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到了一站前夕,意大利军队中竟有1/3的新兵是文盲,而德国只有千分之一。

所以指着这群懒散,自由,享乐的人去战场和敌人玩命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群文盲看来,国家还不如回家,荣誉还不如意大利面香呢,就算是拿着鞭子在后抽,他们也打不赢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打仗总是“拖后腿”、投降后也没什么耻辱感,反而还嘻嘻哈哈了。

当然,这样说不是为了把意大利贬低的一无是处,至少他们的武器装备,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于他们在非洲的表现,倒是可以说一说。

作为轴心国三个核心之一,意大利在整个二站期间的存在感都不强。

与德国和霓虹称霸世界的梦想不同,墨大爷目标一直是恢复古罗马帝国昔日的疆土。

然而,被戏称为“穷人的帝国主义”的意大利,自身实力太弱,加之军队缺少德国和霓虹军队的尚武精神,导致意大利在二站期间的军事扩展极为艰难。

1922年10月30日,意大利国王埃曼努尔三世征召墨大爷前往罗马授权组阁,墨大爷在途中向他的信徒们宣称:“一定要恢复意大利古代的光辉业绩。”

1932年3月,正值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意大利则保持着稳定的经济发展,这让墨大爷有些飘飘然,在一次接受德国记者的采访中,他表示:

“假若现代的罗马要求把古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归还意大利的话,则葡萄牙、瑞士、格拉斯哥、班诺尼亚(多瑙河上游),乃至所有的西欧、中欧、南欧,都应当再置于意大利的旗帜下。”

为了恢复古罗马帝国的霸业,墨大爷也效仿德国提出“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1934年12月,墨大爷起草《解决意大利-阿比西尼亚问题的行动计划》中指出:

“获得领土的计划首先要在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实现,这是因为他是最后一块没有欧洲主人的土地。”

1939年3月26日,墨大爷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不管是从地理和历史上来说,还是从郑治上来说,地中海都是意大利的生存空间。而我们说地中海时,当然也包括称之为亚得里亚海的那个湾。在亚德里亚湾,意大利的利益是突出的。”

1940年3月31日,墨大爷在致意大利国王《我们为什么要参战》的备忘录中说:

“意大利参战后首先要夺取的地方是科西嘉(属法国)、马耳他、比塞大(突尼斯北部港口),以及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

不取得这些地方,意大利就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

如果意大利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不仅要解决陆地疆域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海上疆域的问题。”

从以上墨大爷不同时期的表态中,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意大利后续的侵略路线。

二站前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希腊、北非以及东非,基本上都是依据墨大爷的上述构想。

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位于红海南端,是连接欧洲和亚洲海上航线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控制了这里,则可以将航线拦腰斩断。

1934年12月,埃塞俄比亚警卫部队在边境瓦尔瓦尔地区与意军发生冲突,即瓦尔瓦尔事件。

墨大爷借此大做文章,开始向埃塞俄比亚邻近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增兵。

至1935年9月,意军在两地集中了38万兵力,由东北非总司令博诺指挥。

面对即将到来的侵略,埃塞俄比亚动员37万~47万人,由皇帝赛拉西亲自指挥。

埃军虽然人数不少于意军,但只有少数正规部队,绝大多数是各地民团武装。

1935年10月3日,意军分北、西、南三路入侵埃塞俄比亚,北路由博诺亲自指挥。

4日进至埃北部重镇阿杜瓦,双方在北部反复争夺,埃军民在意军进攻沿途,运走粮食,封堵水井,致使意军常因无粮无水而被迫后撤。

1936年1月,埃军在坦皮恩地区与意军展开较量,经过10天恶战,意军损失8000多人,埃军取得胜利,在西部和南部,意军同样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没有取得进展。

1936年2月,意军在战场上使用大量毒气弹,使埃塞俄比亚军民大批中毒身亡,战斗力骤减。

4月初,意军逼近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赛拉西国王亲自率领军队阻击未果。

5月3日,赛拉西流亡英国。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

5月9日,墨大爷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西部,与意大利相隔亚得里亚海,他就是墨大爷所讲的“亚得里亚海的那个湾。”

墨大爷之所以要入侵阿尔巴尼亚,是因为他可以作为随后进攻巴尔干半岛的前进基地,进而跨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亚细亚。

1939年4月,意大利提出派驻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与希腊和南斯拉夫边境地区,遭到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一世的拒绝。

4月7日,意军由古佐尼指挥,分三个集团登陆阿尔巴尼亚。

意军在进攻阿海港都拉斯时,遭遇阿军短暂的抵抗,仍于当日占领都拉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8日,首都地拉那沦陷。

至10日,阿尔巴尼亚全部沦陷。

国王索古一世携妻儿经希腊流亡英国。

意大利国王埃曼努尔三世自封阿尔巴尼亚国王,并任命巴多利奥为阿总督。

二站爆发后,意大利密切关注着欧洲的战事。

1940年3月8日,在德国进攻法国前夕,希大爷写信给墨大爷,极力要求意大利和德国并肩作战。

这时墨大爷看到德军节节胜利,担心“战争结束、胜利到来时两手空,一无所获。”

于是,他不顾军事准备不足,接受了希大爷的要求。

3月18日,希大爷和墨大爷在意大利布伦内罗会晤,最后商定,意大利将站在德国一边参战,但没有明确参战的具体时间。

5月13日,墨大爷对自己的女婿,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说∶“我要在月底参战。”

1940年6月,法国败局已定。

墨大爷于6月10日对法国宣战,并由王储乌姆贝托亲王指挥意军进攻法国东南部。

但是,意大利军队糟糕的战斗力,并没有给墨大爷脸上增加光辉。

当时法国已经全面崩溃,法意边境的法国军队远少于意军,意军却始终没有取得进展。

6月19日,法国即将战败,墨大爷兴冲冲的乘火车前往慕尼黑与希大爷会晤,他提出意大利占领包括法国海军在地中海最大的港口土伦港、马赛在内的罗纳河流域、科西嘉岛和法国在北非的殖民突尼斯、法属索马里以及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海军基地,同时他还要求将法国所有的舰队、空军和重型武器交给意大利。

如果希大爷答应墨大爷的要求,意大利则完成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结果,希大爷对这个坚定盟友毫不客气。

在6月25日法国和意大利签订的停战协议中,意大利只得到了法国832平方公里的土地。

1940年11月,意大利依托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希腊军队经过几天的调整防御后,向意军发起反击,意军被迫回撤阿尔巴尼亚。

直到次年4月,德军入侵巴尔干半岛,将该地区除阿尔巴尼亚以外全部地区占领。

1940年8月,法国也已经战败,德国正实施海狮计划空袭英国本土,英国在非洲的军事力量仅有由韦维尔率领的约10万人的部队,其中3.25万人驻守在非洲东部,6.6万人驻守在非洲北部。

墨大爷决定利用这个时机,以优势兵力夺取埃及和英属索马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进而在红海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