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人又把有限数量的MAN型柴油机卖给了毛熊,以便将其装备在毛熊的潜艇上。
随着潜艇拥有数量的不断增加,毛熊海军逐渐明确了各种潜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并把他们拥有的潜艇进行了划分。
经过划分之后的苏联潜艇分为四种类型—远洋型潜艇、大型潜艇、中型潜艇和小型潜艇。
为了便于对这四种类型加以区分,毛熊海军在这四种类型潜艇的编号前面分别冠以字母 K、B、S和 M。
即K表示远洋型潜艇,B表示大型潜艇,S表示中型潜艇,M表示小型潜艇。
1933年7月,毛熊批准了1933年—1938年期间的海军建设计划。
根据这项建设计划,毛熊打算总共建造 369艘潜艇,其中大型潜艇为 69艘,中型潜艇为 200艘,小型潜艇为 100艘。
在完成这项庞大的建造计划过程中,毛熊人采用了经过改进和完善的建造工艺。
小主,
潜艇的大部分艇体采用焊接工艺代替了过去所采用的铆接工艺,并且于1934年成功地建造了全焊接的潜艇。
由于采用了焊接工艺,毛熊海军潜艇艇体的强度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在建造潜艇的过程中还节约了大量的钢材,建造潜艇的周期也大幅度地缩短。
后来,毛熊对最初制定的潜艇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决定在 1933年—1938年期间计划建造的潜艇总数为198艘,其中M级系列Ⅵ型潜艇26艘、M级系列Ⅵ-1型潜艇 20艘、S级系列I型潜艇 3艘、S级系列列-1型潜艇 47艘、SHCH级系列X型潜艇32艘、L级系列XI型潜艇 6艘、M级系列X型潜艇 5艘、M级系列X-1型潜艇 46艘、L级系列Ⅷ型潜艇7艘、K级系列XIV型潜艇6艘。
毛熊海军建造的S级潜艇实际上利用了德国提供的设计图纸。
在建造S级潜艇之前,一些毛熊的潜艇设计师被派往德国,与德国的潜艇设计师共同协商该级潜艇的设计修改问题。
接着,三名德国工程师被派遣到毛熊的列宁格勒去帮助毛熊人建造S级潜艇的首制艇。
S级潜艇的首制艇是于 1934年12月31日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的。
第一批建造的S级系列型潜艇共有3艘,它们最初分别被命名为S-1,S-2和S-3号潜艇。
而M级、SHCH、级 L级和K级的各系列潜艇都是毛熊的潜艇设计师自行设计并自己建造的。
在这一期间,苏联海军除了建造潜艇之外,还对潜艇上的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也就是目前人们所说的潜艇 AIP系统。
毛熊海军开展潜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是于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38年8月,毛熊制成了一台 REDO型不依赖外界空气的柴油机,并将该机装备在S-92号潜艇上。
S-92号潜艇曾经进行过数次航行试验以及下潜试验,但是该艇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更多的试航时,战争便爆发了。
于是,S-92号潜艇便于 1941年被保存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之后,S-92号潜艇的试验工作才得以重新继续下去。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3年,再加上前两个五年计划,到 1941年6月德国纳粹军队进攻毛熊时,在这 14年期间(即从 1928年到 1941年德国纳粹军队进攻毛熊时为止),毛熊海军总共建造了215艘潜艇。
1939年9月,当欧洲大陆卷入第二次世界大站时,毛熊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潜艇部队,此时,毛熊海军在役的潜艇共有 168艘。
此外,列宁格勒的各造船厂里还有37艘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或舾装施工状态。
1941年6月22日,当德国纳粹军队入侵毛熊,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时,毛熊海军总计拥有215艘潜艇。
从数量方面来说,毛熊当时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作战力量。
另外,在列宁格勒的几个造船厂里尚有 22艘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站期间,毛熊各舰队的潜艇总共击沉德军以及轴心国的军舰和辅助船只 322艘,总吨位为 t。
但是,毛熊海军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站期间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
1941年6月22日,当德军入侵毛熊时,毛熊海军共有在役潜艇的数量是215艘,但是到了 1945年5月时,仅剩 105艘潜艇,战争期间共损失了 110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专家曾经对毛熊潜艇在二站期间的作战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些专家指出,毛熊拥有的潜艇,其性能以及艇上的武备都比较出色。
但是,在二站期间阿莫仙潜艇作战活动取得的战果却并不理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基本原因是苏联潜艇的艇员没有足够的训练。
虽然毛熊海军潜艇的艇员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但是勇敢的行动和大无畏的精神却不能弥补苏联潜艇艇员训练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在这些潜艇中,C-13号潜艇当属最佳,斯大林级潜艇(因为俄语里C是S的发音)是二站前毛熊海军大量建造的C级中型潜艇,艇长78米,水上排水量780吨,水下排水量1070吨,水上最大航速19.5节,水下最大航速9节。
主要武器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前4后2),备12枚鱼雷,甲板上有1门100毫米高平两用炮、1门45毫米高射炮,另备有水雷。
水上以10.4节巡航速度续航力9800海里,水下3节航速续航力为148海里,潜航深度100米,艇员编制45人(军官8名),水下持续滞留时间72小时,自持力30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C级潜艇并非是纯正的苏联血统,该艇的设计源于二站前苏德军工的一次合作,毛熊基本照搬了德国IVS(荷兰)公司E-1级远洋潜艇的图纸。
因此,C级潜艇是标准的苏德混血儿。
二站期间,有一艘游轮被改成了潜艇员巡逻船,长期停靠在格丁尼亚码头。
德国海军曾有数千名士兵和军官在“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上进行严格的训练,成为令人恐怖的“水下杀手”,“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也因此被称为“狼穴”。
到1945年德军节节败退,德国本土受到狂轰滥炸,军工厂已无法再制造潜艇,“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训练任务已不再繁忙。
1945年初,毛熊的大反攻迫使大批德国伤兵和难民进入东普鲁士哥德哈芬地区,亟待撤回德国本土。
不久,“威廉·古斯特洛夫”接到命令,1月30日中午由哥德哈芬港启航,将该地区的伤兵和难民运往德国西部的基尔港。
由于人人想尽早逃离死亡地带,德国难民在撤离登船时出现混乱,登上“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人数超过核定载客量的5倍多。
经事后统计,这艘船上有173名船员、918名海军第二潜艇教导师学员、373名海军女医护人员、162名伤兵、8956名难民(大部分是妇女儿童),总人数为人。
超载就超载吧,战时情况特殊,可体型庞大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启航后,随行的只有满载难民的“汉萨”号客轮和两艘鱼雷艇,并且“汉萨”号和其中一艘鱼雷艇发生故障没有继续前行,只剩下一艘完全没有反潜能力的鱼雷艇“狮子”号进行护航。
因为德军波罗的海潜艇舰队司令部认为该海域没有苏军舰艇活动,以电报通知“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可以放心航行。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63岁的船长德里克·彼德森刚上任不久,已多年未指挥驾船,应对战争经验不足。
在当日18时左右,彼德森船长接到德国海军的一封电报,告之他一个德国海军的小型扫雷艇舰队正与“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相向而行,注意规避。
看了电报,彼德森船长不假思索地下达了打开船上灯光的命令,以避免与来船碰撞。
正是由于彼德森船长的愚蠢命令,引来了潜伏的猎手——苏联C-13号潜艇。
毛熊海军波罗的海舰队C-13号潜艇由海军少校亚历山大·马利涅斯科艇长指挥离开毛熊母港列宁格勒,前往波兰格但斯克湾与德国波美拉尼亚湾之间的海上濒陆交通线,执行单艇游猎、伺机攻击德国海军舰船的例行作战任务,说白了就是守株待兔,有便宜就捞。
这一海域基本为德国海军控制,为了行动的隐蔽,C-13号潜艇沿着狭窄的波罗的海海岸线在浅水中缓慢航行,利用海底回波规避敌舰反潜设备的侦测。
1月30日晚,C-13号潜艇保持在潜望镜深度航行至波兰黑耳半岛附近海域,艇上的值班军官向艇长马利涅斯科报告:
左前方发现闪着灯光的大型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