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该艇全长122米,宽12米,水下排水量6560吨,是当时驱逐舰排水量的2倍。

潜艇由2台7700马力的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提供动力,水面航速18.7节,水下6.5节,续航里程海里/14节。

伊-400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搭载3架“睛岚”水上攻击机。

霓虹海军脑洞大开的设计,使伊-400是全球的“潜艇plus”。

二站期间,霓虹海军拥有远洋潜艇63艘,其中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潜艇有52艘,而当时全世界同等规模的潜艇仅有56艘,可以说霓虹潜艇的远洋实力堪称世界

在战争中,霓虹又建造了111艘远洋潜艇,总规模达到了174艘。

从整体上看,霓虹潜艇在二战中击沉丑军主力航母2艘、护航航母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等其它战舰18艘。

针对民用目标的袭击中,霓虹潜艇共击沉盟军商船179艘,总吨位90万吨,而德国潜艇击沉盟军商船2603艘,总吨位1357万吨,两者相较,判若云泥。

霓虹的潜艇表现差评,原因有很多,战略矛盾是其中之一。

小本子建立潜艇部队的初衷是与英美战列舰决战,然而,1942年11月,号称“东京特快”的霓虹运输舰队无法实行补给任务,驻守瓜岛的日军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当地有了“饿岛”的称号。

霓虹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下令除少量袖珍潜艇执行特攻任务外,其它潜艇发挥潜行优势,担负秘密运输军需的任务。

1942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30日,小本子出动潜艇26艘次,有17艘完成任务,有6艘次基本完成任务,运输补给974吨,仅有伊-1潜艇被击沉。

从表面上看,潜艇执行运输任务应该给予好评,其实,用主力作战潜艇运送补给,本身就与霓虹潜艇战略相违背,无法发挥潜艇的真正价值。

潜艇表现不佳还在于霓虹海军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939年2月,小本子伊63潜艇到达丰后水道子岛北约6海里演习区域,进入漂泊状态,当时海面有轻浪,能见度约5海里。僚舰伊60潜艇受命与伊63会合。

由于前一天伊60主机故障,修复后的伊63加速赶赴演习区域。

然而,伊60的艇长和值日官将伊63的漂泊位置误记为己方位置。

在伊63数次警告的情况下,伊60仍然以12节的航速,以90度角的位置撞向了伊63右舷中部,导致后者沉没,全艇81名官兵死亡。

这起事故伊60承担主要责任,潜艇夜间航行没有执行规定航速,发现伊60后,潜艇并未采取减速规避措施。

伊63也有次要责任,它发现伊60异常后,并未主动规避,反而被动要求对方避让,造成了沉船事故的发生。

产生这一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小本子军备扩张过快,导致有经验的老兵数量不足,新兵处理突发情况时,普遍存在操作生疏、反应过慢的现象,伊63为此付出了艇毁人亡的代价。

而且小本子潜艇自身的技术落后,与其屡屡受挫呈密切正相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本子海军高层受到“巨舰大炮”思想的影响,将海军的建设重点转向了大型军舰,忽视了潜艇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对潜艇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主,

小本子自研的柴油机片面追求功率输出,导致其噪音大幅增加。

丑国一位声纳士官坦言:“小本子的潜艇航行如同敲着大鼓行进。”

连绵不绝的噪音,引起了丑军

驱逐舰和反潜机的高度关注。

太平洋战争中,小本子被击沉了127艘远洋潜艇,其中水面舰艇击沉的有67艘,反潜机击沉的有10艘,占60.63%。

战术失误,促使霓虹潜艇的损失雪上加霜。

小本子对潜艇的使用停留在舰队决战的阶段,而丑军的反潜战术早已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丑军的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滞空时间长达18小时,配备10厘米波长的h2s雷达和深水炸弹后,反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架b-24的反潜能力与6艘护卫舰相当,具有超高的性价比。

此外,美制mk24寻声鱼雷的出现,能够对潜艇造成一发致命的效果。

霓虹海军面对日新月异的反潜技术,依旧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海军高层幻想着用技术落后的潜艇对抗反潜过硬的丑国海军。

与此同时,小本子海军忽视了破交战的重要性,认为此举不符合勇武精神。

更为可笑的是霓虹海军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坚持要求潜艇实行定时上浮汇报制度,造成额外的潜艇损失。

纵观二站,霓虹潜艇的特点可以用“起步高、种类杂、任务多、战绩小、损失大”来形容。

较早起步的霓虹潜艇,成为有心人的帮凶,妄图以偷袭和闪击战术圈占利益。

事实证明,用僵化的战略指挥过气的装备,统统都是浮云。

当然,要想在这场战争中不落下风,还必须有一只素质过硬的潜艇部队兵才是。

至于那艘潜艇航母,在珍珠港之前,小本子海军的对丑战略可以总结为“渐减邀击”这四个字。

即利用巡洋舰、远程航空兵和远洋潜艇,在丑国海军跨越太平洋前往霓虹的途中,不断施以骚扰削弱其实力。

待敌方主力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决战海域后,战列舰将以逸待劳给予致命一击,复制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霓虹海军潜艇部门将研发重点放在了大型远洋潜艇上,而这意味着潜艇要经常独自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并监视敌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本子给远洋潜艇配备了侦察机,如太平洋战争期间霓虹装备最多的潜艇“巡潜乙型”,就可以携带一架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

可不要小看了这架只有1.4吨重的小飞机,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潜艇的侦查和监视范围,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执行轻型轰炸任务。

不过,霓虹海军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霓虹潜水艇可以“静悄悄”地接近丑国本土,然后给予其突然打击。

在他的推动下,1942年5月,军令部下达任务书,要求建造一种可以搭载两架飞机后来改为三架、续航距离不低于3.3万海里、可以到达地球上任意地方作战并返回、自持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的“潜艇航母”,也就是“伊400型潜水舰”。

伊400型潜水舰是霓虹海军潜艇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此前,霓虹潜艇舰载机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和监视,但伊400型搭载的是攻击机,从一开始就以执行轰炸任务为主。

在山本的设想中,这些潜艇可以破坏巴拿马运河的船闸,阻碍英美军舰通过,甚至绕过德雷克海峡北上,直接把炸弹扔到华盛顿去。

如此“宏伟”的计划,与之相匹配的是前所未有的设计。

在此之前,潜艇一直是一种纯粹的对舰武器,没有有效的对地攻击手段。

伊400则把一个小型“机场”搬上潜艇,将潜艇的隐蔽性和战机的机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地攻击。

伊400型的艇体全长122米,宽12米,吃水7米,常备排水量5223吨,潜航时则可达6560吨,在华夏海军032型潜艇出现前,为常规潜艇之最。

艇体为双壳体结构,有内壳和外壳之分。

内壳由两个并列放置、部分相连的圆筒构成,横断面类似眼镜,内壳外还包裹着一层外壳。

这样一是扩大了舰内空间,二是降低艇身高度,增强稳定性,安全下潜深度达到约100米可以躲避美军常用深水炸弹的攻击。

在内壳体上方,设置了由圆筒形水密格纳库和司令塔结合而成的一体化舰桥,格纳库的直径为4米。

其动力为4台舰本式22号柴油机,总功率7700马力,水面速度为17.8节。

潜航时由两台电动机提供动力,总功率为2400马力,航速为6.5节,14节水面航行时续航力为海里,为“二站”潜艇之最。

如此庞大的身躯导致下潜极为耗时,长达1分钟,同时期的德国u艇下潜则不超过35秒,这自然会影响伊400型的生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