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做民航是个很复杂的工程。
飞机有了,不代表立马就能开业卖票,还有一系列的设施需要跟上。
虽然短期内利用水上飞机的优势,不需要建造跑道,但塔台肯定要有,候机厅必须要建设,包括地勤服务人员,地勤维护人员,地勤安保人员,都需要配备上。
而这些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岗的,必须要经历专业培训才可以。
这就完了吗?
当然不是,还需要空中服务人员,俗称空姐,当然,最重要的还有飞行员,没有飞行员,飞机就是破铁皮,根本飞不起来。
这就完了吗?
当然还没有!
航线需要申请吧,落地以后的维护需要人吧?
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筹备,一项一项的完成。
当然,现在的这个时代,无需搞得太过高大上,只要飞机能非得起来就足够了。
其它的可以循序渐进慢慢的来。
事实上,这个时代,华夏就已经开始筹划载客、运货的民航运输了。
原历史中的民国中后期,便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民航体系,还开设了多家航空公司,在京城、金陵、魔都、粤省、蓉城等大城市间开辟了航线。
当然,现在坐飞机还属于奢侈皮,要想坐飞机,首先你得买飞机票。
后世有航空公司作为民航飞机的运营商,不仅有不同的航空公司可供选择,还可以选择多种订票、购票方式。
这方面华夏倒也不算太落后,世界上
英美也是在1924年之后才陆续建立起航空公司,以北洋的实力自然难以筹建航空公司。
不过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升政府形象,北洋筹划了五条航空线路,准备搞几条官办的航空运输班线。
北洋规划的五条航线分别是:
京沪航空线、京汉航空线、京哈航空线、京库航空线、库科航空线。
北洋采购了一批“汉得利·佩奇”飞机。
二十世纪初,欧洲国家率先开展航空客运业务,但运营的客运飞机都是用轰炸机改装的,而且连飞机的座舱都是敞开的。
航空公司要向乘客出借飞行服以御寒,甚至在飞机上燃起煤炉取暖。
因为当时的座椅结构简单位简陋,乘座很不舒服,所以早期乘客晕机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1931年,英国的帝国航空公司把汉德利·佩奇公司全新设计的h·p42双翼客机率先投入干线营运。
这是
该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客运的标准,航空客运也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这种客机在设计上极有特色。
机上设有前后两个客舱,可载客38名。
4台发动机分别装在上下机翼上,以减小噪声和振动。
客舱内装饰优美,沙发座椅柔软舒适。
两排面对面的座椅中间还有一张固定的茶桌,座椅也可分几个角度后仰。
客机上还装有暖气空调,前后两舱之间是卫生间和配餐间,有2位服务员在途中为乘客供餐。
h·p·42客机的内部设施是当时班机的最高标准,乘客的乘坐环境很舒适。
这种双翼客机,帝国航空公司共购买了8架,用于开通欧洲和东方航班。
h·p·42营运16年中未出现过一次事故,以安全、可靠、载客量大而闻名于世。
截至
这方面北洋还是愿意下血本投入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洋开辟的这些航线,都是以京城为中心,连接魔都、江城、冰城等地。
但是北洋搞了两个航空管理部门——交通部下属的“筹办航空事宜处”和“航空办事处”。
两个机构的职权划分不清,分别从国外采购了一些飞机,主要有“维梅”和“汉得利·佩季”两种,都是基于一站中的轰炸机改型的民用机。
两个机构互相排挤,互相争夺经费和资源,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划。
“五大航线”就是“航空事宜处”的杰作,“航空办事处”也不甘落后,一口气搞出来“五条干线、十二条次干线、八条支线”的航空线路。
但是这些规划都是镜水月,北洋根本无力实现。
直到1920年的直皖战争结束后,“航空事宜处”被撤销,“航空办事处”继续推进民航业的发展。
他们手上有数十架飞机,自然可以搞搞靓丽的“空中风景线”,考虑先开辟“空中游览线”来试水。
利用京城周边的山海景象,结合不同季节的客流动向,航空办事处先后开设了四条线路。
这条线路的运营时间是每周的二、四、六下午两点,可以在南苑机场的航空教练所购票后直接进行飞行游览,也可以在京城饭店的代售点提前买票。
票价有四档,先是按照飞行时间分成30分钟的甲等票和
10分钟的乙等票。
普通的甲、乙票价分别是二十块大洋和十块大洋,如果想在驾驶舱获得最佳体验,则分别要付三十块大洋和十五块大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戴河历来是避暑纳凉的盛地,每年七八月份,有大量京城人去海边过周末。
这条航线的单程仅需要2小时20分钟,搭乘火车却要18个小时,而且沿途还有远胜于火车的空中美景。
只是票价并不便宜,单程60大洋、往返100大洋,当真是奢华的旅程。
北戴河的海水到九月份就凉了,客流量少了很多,因此九月份通勤航班就停了,改为北戴河本地的海景观光航班。
这条航线从9月3日开设,每周六下午三点开,在北戴河滨海景区的上空飞行20分钟,票价为15大洋。
9月27日,南苑机场新增了长城观光航线,飞行时长为一个半小时,票价30大洋。
这条航线最划算,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可以纵览京西北的巍峨山峦和宏伟长城。
这些样百出的观光航班,并未让北洋在民航业上获得发展。
飞机是欧洲各国在战争中淘汰下的旧货,飞行员也都是聘请的外国人,本国的航空制造、航空教育还是一团糟。
最关键的是这种空中游览的费用太高,根本不能起到惠民的作用。
当时不少公职人员的月薪不过35块大洋,一次飞行体验就得掉大半年的薪水,完全是达官贵人们的消遣。
再加上北洋腐败混乱,航空办事处经营不善,到了1922年初,他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后来航空办事处干脆把60架飞机卖给了英国商人,费100多万购买飞机,卖出去才40万。
实际上,北洋为了实现规划中的“京沪线”航班,还特地进行了“京济段运载”试验。
同样是使用“维梅”客机,由英国人做正机长、华夏人做副机长,在京城和泉城之间往返飞行。
试运营阶段并不载客,只运输货物,每一公斤的运费是50公里0.3大洋。
从京城到泉城大约是390公里,一公斤货物的运费就要2块多大洋,所以主要还是以邮件为主,当时的邮政部门还专门发行了我国
然而就连货运,也才维持了不到十天,维修保障跟不上、经费不足,外籍飞行员还需要支付高薪,根本就是玩不转的节奏。
所以北洋短暂的民航业,就这样在腐败无能的官僚机制下结束了。
真正的民国航空,还得去金陵体验。
时间跳转到1928年6月,成立刚一年的金陵政府,下决心要大力发展民航业。
民航业是很敏感的行业,它与军用航空的关系,远比地面运输和陆军、海上运输和海军的关系要更为紧密。
德国在一站后,就是借助民航业的发展,暗中积攒了空军实力,特别是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飞行员的培养。
而且完全依靠外国飞行员会影响国土安全,他们可以趁机获取华夏的空域信息,收集飞行航图和气象资料,甚至航拍地形和军事设施。
所以金陵十分重视,拨款六十万,要建立华夏自主的民航产业。
它并非商业机构,而是金陵交通部航政司的下属单位。
除了管理人员外,主要有美籍飞行员1人、华夏籍飞行员3人、外国籍机务工程师3人、华夏籍机务工程师6人,在飞行和技术人员上实现了一定的自主。
当时规划的航线是“魔都→金陵→汉口→宜昌→雾都→蓉城”,为的是加强郑治、经济中心和西南川渝地区的联系。
因为自古都知道“蜀道难”,铁路、公路难以贯通到雾都,出川往往只能选择缓慢的水运。
为此他们采购了六架史汀生sm1型小型客机,每架飞机可以容纳正副驾驶2人、乘客4人。
同时在魔都虹桥机场和金陵明故宫机场开始飞行站,开始试运营魔都到金陵的客运航线。
当时的票价是26银元,一打鸡蛋大约0.4银元,而现在差不多10块钱一打鸡蛋,票价折算到二十一世纪的人民币也就是650元。
虽然这个价格比对不完全准确,但总的来说票价并不算太离谱,毕竟空中旅行在当时十分难得,相比于北洋时期的“空中游览”已经便宜太多了。
所以魔都金陵的航班开始运行后,不少人踊跃购票。
仅一年的时间,飞行里程就达到了15万公里,载客量达到1200余人次,运输邮件20千克。
不过还没来得及实现魔都蓉城的航线,运营仅一年多的“沪蓉航空线管理处”被替代了,并入新成立的“华夏航空公司”,这也是华夏历史上
这家航空公司在成立之初,是由丑国独资,遭到了各种反对,最后不得不改为中方占股55%、美方45%。
十年期合同满后,中方股份进一步提升到了80%。
既然丑国人控有这么多股份,飞行的飞机自
然全是丑国货。
这些飞机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其中就有着名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也就是“麦道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