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吃不上饭了(1w)

很多人被迫、自动出售几大捆股票,这些股票已贬值一半或2/3,但没有物色到一个有足够胆量去接受这批可靠财富的人。

这批财富是别人忍痛出售的。

到12时,损失已高达60亿美元,并已有两位银行家和一位经纪人因破产而自杀身亡!

下午1点30分,一个满脸傲气、神清沮丧的人匆匆进入华尔街23号大楼。

他就是查尔斯·米歇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一“国家城市银行”的总裁。

面对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尔斯·米歇尔迅速联络一些大银行家一起,织起了一个金融“联营”拼命地买进股票,想阻止疯狂的下跌。

那天下午,尽管他们不借花费数百万美元买进交易所的股票,结果也只是略微收住了一点急剧下跌的势头。

而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只需花不多的美元买下一部分股票就可以缓解跌势,然而这一次却失灵了,数百万美元在1929年是个巨大的数目,却如泥牛入海。

后来指示牌上亮出结帐数目:仅仅一个下午,卖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门后的4个小时,报纸报道了惊人的消息:当天成交了股股票。

这就是人们后来所称的“悲惨星期四”。

大家都确信,是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并为25日交易所良好的运转感到欢欣鼓舞。

但是,26日、28日和29日的再次下跌,使这场股市暴跌危机达到了顶点。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华尔街交易所开门。

在刚开张的头3分钟,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股票准备出售,每股179美元,却找不到一个买主,而24日开价曾是205美元!

丑国钢铁公司股票的下跌,为行情暴跌开了个头。

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钟下跌2美元,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一刻钟下跌17美元。

到10时30分,出售了股股票,亏损达20亿美元。

从9月初到11月中旬,纽约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值损失了300亿美元。

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股市的崩溃带来丑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大萧条、大危机,使美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

用居民的个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

国民收入总值从1929年的880亿元下降到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亿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点。

着名的通用电器股从最高的396元跌到8美元。

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

无数“百万富翁”倾家荡产,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终于走上了绝路。

在丑国历史上,没有哪次事件像1929年大崩盘那样带给人们如此持久的忧虑,甚至是在1929年以后出生的人都为之忧心忡忡,就连他们的孩子也都谈之色变。

每次回想起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丑国人仍然会惊魂不定。

这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一次集体恐惧,几百万人因此不再买股票,不再以过去的方式获利。

很多人的思想深处潜伏着这样的想法:股市将出现另一次崩盘,它将吞噬人们毕生的积蓄,买股票的傻瓜将在街上流浪,穿着破毡,睡在游民中心,吃着冷豆子,在街上叫卖苹果和铅笔。

在为期大约10年的大萧条期间,货币稀缺,工作更稀缺。

商店破产,员工失去工作和薪水,这意味着他们无力购买任何东西,所以更多的商店破产,更多的员工失去薪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济陷入一种紧张的状态,公司无法盈利。

一旦公司无法盈利,股价就会下滑,并且停滞不前。

大多数历史学家会告诉你,虽然1929年大崩盘经常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原因,但大萧条其实不是1929年大崩盘造成的。

那时,只有极少数丑国人拥有股票,绝大多数人在大崩盘中没有丧失一分一厘。

所以,股灾只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其实是:体制问题。

准确地说,是资本主义出现从那一天起,就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购买力不足。

按照一个经济学等式:利润=商品售价-工资-其他成本,即可以倒推回来商品售价=利润+工资+其他成本。这个等式对任何企业都适用。

实际上,“其他成本”一项就是其他企业制造的商品。

所以把所有企业放到一起讨论的时候,有商品售价=利润+工资。

这说明,如果所有的生产都放在资本主义化的企业里进行,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工资买不光所有商品,必须利润也加入购买,产销才能平衡。

这会带来第二个推论:消费倾向递减原理。

虽然说赚钱多的人花钱也多,但从比例来看,月薪2000块的人必然花光收入,6000块的人最多攒一两千元,月薪十万的时候,可以每月攒几万存款。

等到月入百万,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不少,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两三成。

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费就要停滞了。

在物质享受上,世界首富未必和一个国内大房产商拉开明显差距。

这咋一看是好事,有钱人不消费,多好啊,为社会节约资源。

但是,这和第一点放在一起看,问题就出来了。

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分配在大多数人手里。

工资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润大部分没有被花出去,势必造成这样的局面: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

商品不可能在这个体系内都卖出去。

卖不出去怎么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

减产不是为了少造东西,而是为了少开工资。

工人没了工资自然就不买东西。

结果,从全社会来看,购买力减少的比例比商品减少的比例还高。

各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地再裁员,再限产。

这样的恶性转下去,经济就崩溃了。

1929年的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理。

只要任何人立足于体系内解决问题,问题就绕不开。

当然了,这个问题在工业化之前并不严重。

没有工业化的年月,个人生产率很低,个人消费却有下限,总不能让人饿死。

所以,剩余产品再多也不是大事,在本土挖点金矿、打几仗就足够提供需求了。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而且立刻和资本主义结合。

从此工人可以造出远超过自己基本需求的物资,人类开始不停的操心生产过剩——虽然很蛋疼。

1825年左右,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因为工厂纷纷减产关门,机器设备的价格跌到和废铁差不多。

不过这个时候英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国,竞争起来,其他欧洲国家不是对手,所以英国可以努力地对外扩展市场,通过对外倾销来解决问题。

所以危机一两年就过去,接下来又是十来年的繁荣。

等到1837年危机,事情就不一样了,不光英国学会了用机器生产,德国法国美国也照猫画虎地开始搞工业。

英国没法在老朋友身上找市场了,所以这次危机时间很长,持续了6年,各国的工业规模都缩减了一半以上。

经济缩减的趋势直到1843年才勉强恢复过来。

危机后面的繁荣年代仅仅持续了4年,1847年又爆发了一次危机。

1847年的危机非同一般,首先一个特征就是危机持续的时间已经比繁荣年代长了,这在社会心理上是个极大的打击——普通人觉得没盼头。

其次这次危机没有放过任何国家,只要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统统大崩盘大失业,机械、钢铁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最后是什么原因缓解了这场危机?

说起来,危机缓解的第一个原因其实很搞笑,那就是金矿。

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1851年,墨尔本也发现金矿。

这两个地方当时都是山高皇帝远的无政府状态,而且金矿埋深不算太大,不用太大投资就能直接挖矿石。

甚至不打洞都能在河床里面淘金。

于是全世界的穷汉子蜂拥而入,希望能一夜翻身。

前者因此被华夏人称为“旧金山”,后者则是“新金山”。

美洲牛仔们有刀有枪,澳洲历来就是囚犯流放之地,居民凶悍无比,这样的地方,不管是先占矿脉的地主还是后来的财团,都没法把金矿变成少数人的财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近百万好汉满地发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许多海船到了美洲和澳洲,夜里一半低薪水手逃下船去淘金,船长一觉醒来连船都开不走。

这种淘金潮对世界有什么好处?

没啥好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粮食没多一粒,棉纱没多一根,倒是少了成千上万的精壮人口搞生产,有害无益。

但是对淘金潮对资本主义的世界有啥好处?救命之恩。

资本主义缺的就是需求,而需求的来源就是消费者手里得有足够的货币。

在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购买力!

当然,根据前面说的消费递减原理,这些黄金要是集中在几个大矿主手里,那只是给富人的城堡里增加了金砖收藏,也增加不了多少购买力。

但偏偏,澳洲和美洲的金矿都在蛮荒之地,分散到了无数淘金者的身上,他们拿出来的黄金就是响当当的购买力。

这就好比上帝雇佣了这些人口,给整个资本主义注入硬通货,于是购销两旺,经济危机一下子就缓解了。

以天赐黄金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是个很扯蛋的事情。

理由还是上面说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反而要消耗劳动力,居然能缓解危机,促进繁荣。

这说明经济危机的问题根本不是物质,而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找别扭,

黄金救世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荒谬性。

金矿救得了一时,救不得一世。慢慢地,浅层黄金开始减少,矿区也渐渐建立“秩序”,淘金变成了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卖苦力的采金。

这样的金矿即便还继续出产黄金,也不像当年那么有效了。

可工业能力翻了几番的资本主义还是需要外来的购买力,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