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反对之人中虽然没有尚书、侍郎之类的重臣,但人数并不少。
且这还只是吏部、礼部、财政部的人,而非所有朝臣,由此可见取消科举的阻力之大。
既已达到目的,刘升便摆摆手道:“科举利弊,以及是否取消科举,可改日再议。
但不论是否用科举取士,朝廷都说要兴办学校的,所以众卿还是议一议文件上的学校制度吧。”
以刘升的威望,他都这么说了,自然没人敢就科举之事纠缠不清,当即都就着手中文件,议论起上面的学校制度来。
大崋的学校制度仍是刘升参照后世学校制度得到的,只不过做了些适应性更改。
整体来讲,大崋学校从低到高将依次分为: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最后是大学三到五年。
至于地方上官办学校规模,暂定为: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座初小学校;每个县城内至少有两座初小、一座高小。
每个府城至少有两座初中、一座高中;每个省城至少有两座高中、一座大学。
这个要求可以说很低了。
因为大崋才建国没两年,天下也还没真正统一,即便朝廷再重视教育,能拨付的经费也相当有限。
更别说,大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前明的官学般只教儒学,而是教授科学。
至于各级学校的科目、课程大抵如何设置,这份文件上也有一个初步计划。
与会的很多大臣都注意到,以往官学所教授的四书五经等儒学相关内容,被放到了“语文”科目中,并且不是语文的全部。
因为语文科目还会教授诗词、公文写作等内容。
至于各级学校科目的具体设定,以初小为例:只开设了语文、数学两科。
高小则开设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六科,其中语文、数学是主课,其他四门都是副课,占据的课时很少,基本就一周一节或一旬一节的样子,聊胜于无。
初中则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政、地理、美术、音乐、体育,共十一门课程。
但其中只有前面八门是主课,后面三门则是副课——副课考分只作参考,不会用来决定升级、升学。
学校会定期考试,而学生要升级,必须在期末考试中得到一定分数才行。
升学也是如此。
看到这里时,有的官员便不禁皱眉,觉得初中课程也太多了,学生很容易学得杂而不精。
但当他们继续往后看,才发现刘升早有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