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贾鲁、万历初年潘季驯治黄,看似颇有成效,其实也都是以‘保运’为首要。
至于弘治年间刘大夏治黄,更是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长一千余里,专为阻黄河北决,迫其南行。
故贾鲁、刘大夏、潘季驯之后,黄河下游不仅水灾依旧,甚至更加频繁。
以潘季驯治黄为例,在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攻黄河之沙后的二十余年间,下游竟决口十八次,几乎年年决口!”
此前张国维任大明河务总理、漕运总督,是切实了解过黄淮下游环境及百姓生活状况的(也可理解为生态),知道这些地方因黄淮水灾多么悲惨,此时说来不禁双目微红,情难自禁。
刘升以及王公弼等人也听得颇为吃惊。
尤其是刘升。
他作为一个明末小说爱好者,经常看到有小说写到治水剧情,就把元末贾鲁、明万历年间的潘季驯拿出来写,心里也早就认为这两人在治理黄河上是有大功的。
却从未想到,这两人治理黄河的第一要务竟然是“保运”。
既不是以消弭黄河水灾为主要目的,两人在治河上的能力再强,也是治不住黄河的。
虽然这多半并非贾鲁、潘季驯本意,但仍让刘升对两人好感大大降低。
要说保大运河,确实很重要,毕竟在没有铁路、海运又风险较大的古代,大运河相当于沟通南北的运输大动脉。
可为了保运,就牺牲掉豫东、鲁南乃至后世皖北、苏北这近乎两个省的百姓利益,不顾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危,就让刘升有些难以接受了。
刘升记得他在哔站上看过一篇“为14亿人治理江河有多难”的视频。
里面讲,后世为防范长江洪灾,也设立有专门的蓄滞洪区。但都是挑选合适地点,并将部分百姓撤走,保证剩余百姓也能在洪水来临前撤走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与元明乃至后面的清三大封建王朝为“保运”进行的所谓“治河”,有着本质的区别。
刘升再看向地图,总算是明白为什么昔日的南直隶江北地区,也即是今日大崋淮南省的江北地区,为何地域广袤却城镇稀少了。
黄河淮河时常泛滥,水患连年,养不了多少百姓,甚至都没有一定的生命财产保障,又如何能像其他地方一样出现密集的市集、城镇?
北宋以降,便有淮地出刁民、多出反贼,甚至还有模范反贼、最终成功上位的朱元璋——穷山恶水、朝不保夕,如何不反?
在刘升思考这些事时,张国维也控制住了情绪,沉声问:“臣听闻陛下将来有意迁都北京,若以北京为首都,必然也如元、明般极其依赖大运河航运。
而黄河若改借大清河入东海,山东段运河航道,乃至河北部分运河航道,都将受到黄河泛滥之威胁。知道这些,陛下可还想要让黄河改道?”
说到最后,张国维颇为无礼地盯住了刘升。
他是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位大崋开国皇帝心目中,究竟是其宏图伟业重要些,还是近乎两省之地的百姓安宁重要些。
刘升也瞬间明白了张国维此问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