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一直是贾府中一位温文尔雅、处事低调的女性,然而,若有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她其实在许多重要决策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她看似不张扬,却能巧妙地在背后操控局面,尤其是在诗社的运作中,李纨的影响力渐渐显现出来。
诗社虽然最初是一个轻松、娱乐的文学聚会,但随着成员们的逐渐加入和创作热情的提升,它的影响力也在悄然扩展。李纨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她早已意识到,诗社的创作不仅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文艺的交流平台,更潜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她认为,如果能将诗社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引导其向商业化方向发展,那么这场文学的盛宴不仅能让每个人收获精神上的满足,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于是,李纨开始向凤姐儿提出“商品化诗歌”的构想。她认为,诗社的创作成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商业化包装,比如将作品集结成册,出版成书,甚至进行线上销售,或者通过定期的诗歌演出、社交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带动诗社的经济收益。
“凤姐儿,你看,诗社这么多姐妹,创作的诗歌都是大家心血的结晶,何不将它们整理成册,出版一本诗集,顺便搞个签售活动?”李纨在一次私下里和凤姐儿商讨时说道,“这样既能推广我们诗社的名气,又能通过销售获取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凤姐儿听后一愣,随即笑道:“你倒是想得周到,‘诗集’什么的听起来倒是个好主意,赚钱的门路我最爱了。那要是出书,不就是有了‘商机’吗?”
凤姐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显然被李纨的提议打动了。她迫不及待地说道:“这主意不错,简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既能搞文艺,又能赚钱,实在是聪明!”
然而,这个提议并没有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探春听到李纨的构想后,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我倒是觉得,诗社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大家的文学修养,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化,岂不是把我们变成了‘赚钱机器’?那样的话,纯粹的文学氛围会被打破。”
李纨淡淡一笑,回道:“文学氛围当然不能丢,但如果只停留在纯粹的文学圈子里,那就像关在玻璃罩里,不接触现实,最终只能让自己与社会脱节。况且,文学如果没有了实际的支持,又怎能更好地发展呢?”
凤姐儿也在一旁附和道:“李纨说得对,文学固然重要,但我们现在也要考虑到‘商业化’的问题。既然已经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难道就不能让这些努力有所回报吗?如果能够通过‘商品化’,我们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不是吗?”
在李纨的“隐性权力”下,诗社的方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尽管一些成员,包括探春在内,仍对商业化的做法心存疑虑,但随着凤姐儿的支持,李纨的构想逐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她提出的“商品化诗歌”不仅使诗社从一个纯粹的文学活动转变成了一个商业运作的模式,还让诗社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那就看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作品推广出去,打破那些‘高雅’的束缚。”凤姐儿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着聪明的光芒,“这诗社,不就是要让大家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能从中获益吗?说不定,咱们还能成为‘诗歌界’的新星,带动一波潮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做法。李纨虽然在幕后主导了这一切,但她的权力并不完全显现出来,许多成员对诗社的未来走向仍保持观望态度,探春便是其中之一。她认为,商业化的操作虽然能带来收益,但诗社的初心似乎开始变得模糊——这究竟是为了文学,还是为了利益?
“我们要做的,不是随便收钱,搞个商业化运作,而是要让诗歌的精神和艺术得到发扬。”探春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虽然她并不反对赚钱,但她担心如果完全向商业化妥协,诗社的文化气质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