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活跃的佛教徒可能支持普希米特拉的印希希(Indo-Greek)对手,这可能促使他迫害他们。
《阿育王传》指出,普希米特拉在萨卡拉宣称将奖励那些杀死佛教僧侣的人,这一地区靠近印希希边界。
根据K·P·贾亚斯瓦尔(K. P. Jayaswal)的说法,这进一步突显了他迫害佛教徒背后的政治动机。
其他人则对普希米特拉迫害佛教徒的佛教主张表示怀疑。
埃蒂安·拉莫特(étienne Lamotte)指出,关于普希米特拉反佛教运动及其死亡地点的佛教传说并不一致。
《阿育王传》声称普希米特拉用罗马币作为奖励来杀死佛教僧侣,但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罗马币并未在印度广泛流通。
《阿育王传》还声称,阿育王(Ashoka)迫害尼格兰萨(Nirgranthas,即阿耆运教派Ajivikas),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伪造的,考虑到阿育王的诏令对所有宗教派别表示包容。
《斯里兰卡佛教经典大史》 (Mahavamsa)表明,在普希米特拉同时代的都特迦摩尼(Dutthagamani)统治斯里兰卡时,今天的比哈尔(Bihar)、阿瓦德(Awadh)和马尔瓦(Malwa)地区存在几个寺院。
这表明这些寺院在普希米特拉·顺伽统治时期存活下来。
H·C·雷查乌德赫里辩称,普希米特拉推翻孔雀王朝的事件不能被视为对佛教统治的婆罗门(Brahmin)起义,因为在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婆罗门并没有遭受苦难:
阿育王的诏令在提到沙门(Shramana)之前提到婆罗门,且普希米特拉的任命作为一位婆罗门将军表明婆罗门在孔雀王朝的宫廷中受到了尊重。
《阿育王传》提到普希米特拉作为一位孔雀王朝成员,进一步削弱了其历史可信性,并削弱了他作为婆罗门迫害佛教徒的假设。
雷查乌德赫里还指出,根据《马拉维卡阿格尼米特拉》(Malavikagnimitra),一位名叫巴哈伽瓦提·考许基(Bhagavati Kaushiki)的佛教尼姑出席了普希米特拉的宫廷,这表明他们并未迫害佛教徒。
然而,香卡尔·戈亚尔(Shankar Goyal)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考许基是一位佛教尼姑。
历史学家埃里克·塞尔德斯拉赫斯(Eric Seldeslachts)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普希米特拉实际上迫害了佛教徒”,尽管他可能并未积极支持佛教徒,进而引发佛教徒的愤怒。
罗米拉·塔帕尔(Romila Thapar)写道,缺乏具体的考古证据使普希米特拉迫害佛教徒的主张产生怀疑。
在普希米特拉统治期间,佛教在孔雀王朝宫廷中的影响可能下降,佛教寺院和其他机构停止接受皇家赞助。
这一变化可能导致佛教徒的不满,从而导致对迫害的夸大记载。
迈克尔·维策尔(Michael Witzel)表示,《摩奴法典》(Manu Smriti)强调正统信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中的作用,首次在普希米特拉统治期间编纂完成。
根据考希克·罗伊(Kaushik Roy)的说法,这是一种婆罗门对佛教和耆那教崛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