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二雅的解释结束后,房间里陷入了一阵沉默。沈语熙自认是旁观者,虽然感悟良多,却不希望打扰林浩的工作,所以并不敢发声。

许久,林浩内心的兴奋才平息下来:“原来如此。”

在解惑之后,林浩着手开始工作:“二雅,我打算对优雅的决策函数进行调整,加固‘善意原则’的基底,并增加风险因子的权重。我在修改代码时,请你同步优化和模拟测试。”

“明白。”二雅回答得简单利落。

随后,优雅的决策函数的代码片段,同时出现在了林浩和沈语熙的屏幕上。沈语熙记得林浩曾提过,所谓的“追求最大化长期社会福祉和伦理原则”只是个抽象和笼统的说法,实则对应的是最初训练优雅时所使用的一千多万条的简单指令集和上百亿条的训练数据。此时,沈语熙亲眼目睹到这些原始简单指令:

if (a =='harm') the_a

foreach (decision in decisions){ if (decision_oute(decision)> social_welfare_threshold) then accept_decision(decision)}

……

沈语熙并不清楚这些指令是哪种计算机语言,又或者是一种特殊的“训练”语言。她很难想象,这样的指令有超过一千万条,这背后的工作量是何等巨大。不过,沈语熙依旧只是看着屏幕和工作中的林浩,将各种好奇藏在心里。她一直觉得,专注于工作的林浩特别帅,而今天是她第一次以女朋友的身份欣赏这份专属于她的帅。

而林浩仿佛猜到沈语熙看到屏幕上的代码,会想些什么。于是,他一边继续着自己的编程工作,一边给沈语熙解释:“这些指令虽然数量庞大,但并不是全部由人工编写的。实际上,我只编写了 64条最基础的‘元指令’。然后通过运用一系列逻辑扩展工具,将每条元指令扩展成 64条‘次元指令’,于是得到 4096条具有基础逻辑的次元指令。最后,再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将每条次元指令进一步扩展出 4096条训练指令,最终得到这 条直接用于训练的指令。”

“我这次调整决策函数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那 64条基本的‘元指令’,确保它们能够在任何情形下都被置于最根本、最优先的基础逻辑。”

“原来如此。”沈语熙模仿林浩刚刚回应二雅的语气轻声答道。然后柔和地继续说:“你就专心工作吧,不必担心我。我自己看屏幕就好,有疑问等你忙完以后我再慢慢请教。晚些时候,我来给你点外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沈语熙看着屏幕上的代码,不禁回想起自己在广州的大学时光。初中与林浩同桌的日子里,林浩对编程的热情深深感染了她,让她觉得编程既酷又迷人,因此在高考时选择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但经过四年的学习,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编程方面远没有林浩那样的天赋。幸运的是,在大学毕业实习期间,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抱有浓厚兴趣的领域——产品设计,并为之努力至今。回首往昔,即使毕业后几乎没有再写过代码,她也深知若没有那四年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熏陶,自己也无法在产品设计上取得今天的成就。虽然还算不上什么耀眼的成就,但“灵笔”的成功已足以让自己感到骄傲。而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和林浩有关。现在,他正在自己身边。想到此,沈语熙带着笑意在心中赞叹了一句:“果然是奇妙的缘分。”

思绪飘回现实后,沈语熙在楼下路边的那家快餐店点了两份汉堡套餐外卖。原本她想亲自下楼去买,毕竟只有几步之遥。但考虑到自己穿着林浩的衣服,不太好意思下楼,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外卖送来后,林浩趁着二雅优化代码和进行模拟测试的间隙,迅速地解决了汉堡。沈语熙则一手拿着汉堡,一手握着装可乐的纸杯,站在工作间的阳台上,边吃边欣赏室外景观。林浩的公寓背靠着一所中学,从阳台上可以将学校的整个操场尽收眼底。雨水过后,空气显得分外清新,周六的操场上寂静无声。

“应该抽空和林浩一起去我们当年的初中学校看看。”沈语熙这样想着。

随后,二雅的声音从屋内隔着玻璃门传来:“‘善意原则’基底加固元指令测试通过,重新生成训练指令中。”

之后,是林浩的声音:“二雅,我现在要编写新的风险评估因子权重算法,你帮我生成一系列图表。这些图表需要展示在连续域中,不同阈值对决策影响的变化。具体来说,我想要看到敏感度曲线、风险-回报曲线以及预测误差分布图。我需要为权重因子的参数设定找到直观的数学依据。”

“明白。”二雅回答依然简单利落。

然后屋内又再次安静下来。隔着玻璃门,室外的亮光让沈语熙在玻璃上看到反射出的自己的身影。而透过玻璃,林浩的身影若隐若现地与她自己的影像重叠,仿佛两人的形象在这层透明的障碍上交错融合。

这一瞬间,沈语熙的心头闪过一道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