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各家事业1

一旦进入细节讨论,大家才发现,方案要考虑的因素,还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是货币单位,必须与燕朝尽量一致,否则必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就燕朝的现状来看,一两银子即为大额货币,可换取十钱、百分、千文等单位,其中实物货币就两种,一是白银,二是铜钱。

钱、分、文等单位,兑换成实物货币,只能是这两种。

铜钱不易携带,只会在小额交易中使用,一旦金额稍大,还是白银更为便利。

因此,在日常交易场所,商家必配戥秤(一种小型的杆秤,主要用来秤金、银等贵重物品),百姓必带剪子。

一般的殷实人家,出门会带几块碎银子和一把剪子,以便购物之用。

在交易场景中,买卖双方确定货品金额后,买家会用剪子剪去银子一角,放到戥秤中称量,然后多退少补,完成一次交易。

所谓熟能生巧,论起剪银子的水平,燕朝民众个个都是高手。

面对这种使用习惯,如何做到银子、铜钱到塑料货币的无缝切换,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作为代币方案的另一名起草者,吴启华提出并行的想法,总之先从咱们内部开始使用,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崖东市场。

譬如工钱发放、内部采买等事项,均以塑料币为准。

至于商户那边,只要做到随来随换,便能进入交易环节。

没有强迫一说,抵抗就不会太过激烈。

务工人员基本都是归义民,稍作强制,应该不会掀起多大风浪。

热议之中,大家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能按照吴启华的说法,进行推广尝试。

之后,吴启华抛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这个单位,到底是沿用铜钱,还是同样制作塑料币。

在吴启华来看,一文钱的价值实在太小,使用数量、频率却又最大,制成塑料币,多少有些浪费。

但若不弄,在华兴这边,“分”就成了最小单位,会不会因此带来物价上涨,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此时的崖东,元气刚刚恢复,若是操作不慎,再来一波通货膨胀,可就得不偿失啦。

说到这个问题,孟庆祥大手一挥,表示不用担心,就“文”这个单位来说,直接沿用燕朝铜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