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科研定位与剧组杂事

所以,王旭也给建筑系了一个课题,那就是研究在一些假想材料存在的情况下,建筑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能不能做到十天盖一栋30层的大楼,还得至少抗八级地震。

当然,这些假想也都有一定的假设基础,肯定不能凭空乱想,其参数基础,就来自于其他的那些科研项目。

这是把未来的整体设计提前进行了布局,除了刷论文之外,更能够对未来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样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扩大投资,狂堆钢筋水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前世三十年后的华夏,建筑靠的是钢筋水泥,王旭相信,即便这一世,也不会逃脱这一框架,毕竟那是成熟可靠,经历了百年验证的方案。

但同样,王旭也希望,这一世,至少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世界是多样的,科技都需要新的概念来补充,更何况是房子呢。

气凝胶和纳米材料的种类非常多,多到王旭哪怕听过前世的科普也说不清楚,至少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有可能形成气凝胶,各种气凝胶的功效却又各不相同。

有些特别脆,有些特别软,性质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部分大概就是结构都是纳米尺度的纤维支撑整体结构,中间则是空洞。

纳米材料那就更多了,纳米球,纳米管,纳米粉末,纳米金属,数不胜数。后世哪怕到了后疫情时代,纳米材料依旧主要还在实验室中。

有太多的东西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对于王旭来说,科学的储备永远都不嫌多。

当然,这些东西的成果,可能要几十年才能真正走入生活,在很长时间内,都会仅仅是实验室产物,最多斥巨资建一两个样板给大家看看。

但那又怎样,高端的装杯不就是玩的这个嘛,买个车,买个表,在王旭的眼里可能都不如一块轻如鸿毛的砖头来得拽。

工业是个整体性的东西,至少在九十年代,皇冠上的明珠,嗯,别说明珠,那顶皇冠都还戴在别人的头上呢。

王旭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对这一进程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但完全可以为条件成熟的时机准备更加充分的储备,这种储备就是未来一飞冲天的底蕴。

水木的定位本来就是技术的底层研究,并不应该把力量过多地消耗在应用研究之上。

但人才匮乏,经费短缺,让至少在九十年代,这样的理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王旭依旧想把研究的方向往这个方向引,让水木,帝大回归他应有的定位。

至于应用研究,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国内嗷嗷待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远不止水木帝大两所,适当分润出去一些项目,让所有的高校共同发展。才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铁人王进喜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现在的王旭就是试图在创造这个条件。

尝试性地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出一些不那么重要,但有所突破的成果,至少在王旭看来就是一种成功。

这些基础研究非常烧钱,即便是以王旭现有的财力也不可能完全支撑。

他现在的唯一目的是培养人才,用较少的经费完成较小的项目,形成小小的突破,让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形成发自内心的自信。

自信其实就是科学家最根本的素质,哪怕你失败了一万次。他也依然会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用另一种话说,那就是科学家的性格大多有点儿轴。

如果你和理工科的很多学者打交道,会发现他们有时候非常难以沟通,因为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各种诈骗活动的受害者中,理工科的高学历者通常只占极少数,但受骗金额特别巨大的人群中却往往不乏他们的身影。

因为他们一旦相信,那是真的信啊,真金白银都敢往里砸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