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一盏盏宫灯型制的华夏红色灯笼和岛国传统的白色日式丸灯笼将北之丸公园衬托的宛如星河;
随着中日双方代表的简短致辞,一场长达半小时的超大型烟花表演后,在无数观众和媒体的翘首以盼中,这场万众瞩目的大型中日文艺汇演,终于开始。
………………
七点四十。
作为东道主,岛国这边当仁不让地贡献了开场第一个节目。
或许是为了贴合“中日文化交流”的主题,第一个开场节目便是由两面日本筝和三味弦共同演奏的《秋风曲》,演奏者据说是岛国极具名望的音乐名宿。
这是一首取材自华夏《长恨歌》的岛国传统曲目,那咿咿呀呀的伴唱方式,也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十七世纪生田派(由生田检校创立)的风格。
不得不说,以这种具有浓厚“中日文化融合”底色的传统曲目开场,岛国这边是用心了的。
………………
八点整。
在收获了现场一千九百多人礼貌而隆重的掌声之后,台上几个身穿传统服饰的岛国音乐名宿躬身感谢,然后下场。
有些出人意料的,这个环节,主持人并没有插进来报幕。
突然暗下来的灯光中,这边台上的日本筝刚被小跑着的工作人员抱下台,随着第二重帘幕掀开……
“呜~”
“呜~”
一声势宏大,幽远地仿佛来自远古的筒钦声(藏族那边的吹奏乐器)响起。
灯光忽然亮起。
一出筒钦、一记大鼓断点;再一出、再一记大鼓断点,然后定音缸鼓助势;
仅仅只是三个来回,便将那种远古的深邃和征战前的肃穆衬托的淋漓尽致。
正当众人心脏不自觉随着越来越密集的鼓声悬到了嗓子眼里的时候,充满杀伐意味的琵琶扫弦声响起。
嗯……
没错,既然这次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文化PUA的序幕,那么杨默自然不吝于一上场就扔出王炸;
所以,华夏这边演奏的,便是由后世关大洲老师创作,然后根据某人记忆复原出来的《象王行》!
听过《国家宝藏》节目上演奏过现场版的同学,应该都见识到这首曲子的亢燃程度和艺术高度;
因此,随着琵琶、长笛、二胡、古筝轮番出场,宛若一个个真人般,用自己独特的音色对着观众们如歌如诉般倾送着自己的情感时;
所有第一次听到这首纯音乐的人都彻底呆住了,他们从未想过一首曲子在这么恢弘高亢的基调下,还能把那么丰富的感情表达的如此立体,彼此之间转呈的天衣无缝。
而到了最后的合奏高潮,更是把人听的血脉亢奋之余,又毛骨悚然。
等到最后一个音符干净利落的收尾,会场里一片死静,直到足足一分钟后,才陆陆续续地响起了如同雷鸣般的掌声。
MD,这才叫东方音乐,这才叫东方协奏曲!
之前那几个老头半死不活地咿咿呀呀自怜自艾个半天,叫唤个屁!
大国与小国之间的音乐格局和文化底蕴之间的差距,在这一刻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无数现场观众在死死压制住血液里的澎湃之余,忍不住开始面面相觑起来。
尼玛,这一上来就被碾压成了泥土,后面的节目还怎么玩?
………………
八点二十。
根据轮流上台表演的惯例,演出一方换成了岛国。
而这次表演的节目,终于不是那些令大部分当代岛国人压根底听不懂的“传统雅乐”了,而是换成了流行音乐。
所以出现在台上的,便是某位在后世称为“岛国国宝”,以一人之力养活了半个港台乐坛的阿姨。
不过此时的中岛阿姨虽然还没有“国宝”的称号,但在岛国乐坛的地位也依然是极为不可小觑,因此把这位素来低调的阿姨请了出来,并且安排到第二轮演出,可见这次中日文化祭的规格之高。
大概是因为这次的中日文化交流有些突然,筹备时间不足,因此素来多才多艺的中岛阿姨并没有专门为此创作一首歌曲,而是上台演唱了一首《ひとり上手(漫步人生路日语版)》。
很明显,中岛阿姨现在还没完全进入她的全盛期,许多被港台地区所“借鉴”的金曲还没出现,而去年前年在岛国大卖的那些歌曲,其曲风和歌词内容又不怎么适配今天的中日文化祭,因此主办方这边只能搬出这首创作于十年前,在华夏地区有着颇高知名度和传唱度的金曲来。
嗯……
虽然必须承认,日语版的漫步人生路无论什么时候听起来都是经典,而中岛阿姨那英气十足的演绎方式让这首金曲平添许多别样的魅力。
但你要知道,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音乐这东西是有格局差异的。
一首立意远大、气势恢弘、充满了金戈铁马意味的《象王行》犹在耳边,一下子就切换成被恋人抛弃的哀伤情歌……即便中岛阿姨把那种看开的洒脱演绎的入木三分,但终究还是太过于小家子气了。
小主,
因此,当台下客套的掌声响起时,别说观众了,就连谢幕的中岛阿姨自己也露出了一个饱含歉意的微笑。
………………
八点二十五。
随着一阵“呐咦耶~哎咦哟”的人声伴奏,
一袭杏白曲裾的吕莹莹出现在了舞台上,开始了她的独家表演。
“雪欲来的时候,又烫一壶酒~将寂寞绵长入口;”
“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小炉边,那首歌谣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麦未熟,恰是初秋;约临走将柴扉轻叩;”
……
“卿尚小,共采薇;”
“风欲暖;初成蕊;”
“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
“露尚稀,叶已翠;”
“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
“昔我往,杨柳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