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可不能比这个同伍老兵进步慢了,尤其是这种危险时刻更应该挺身而出。

“帅冰,荆南那边安排的怎么样了?”李严开口问道。

“回尚书,那边的人口是最先迁移的,现在已经完成十之七八了,不仅如此,在大山里那群夷民也在有序的安排撤往巴州。”帅冰回答道。

“嗯好,不愧是跟在陛下身后,办起事情来比老夫想的还要全面。”

“燕星,跟东吴那边的交流怎么样了?”李严转头问向另一个人。

“回尚书,东吴方面由于最近兵败了,所以看得很紧,臣派了几波人去拉拢,都收效甚微。”燕星也是尴尬的说道。

“没关系,已经很好了,东吴现在兵败如山倒,要是他们的统帅连这点事情都安排不好,那东吴这么多年都白混了。”李严也是严肃的说道。

“别看咱们平日里一口一个江东鼠辈,但是他们能存活这么久,也是有人才的,万万不可以轻视,在老夫临出征之前,咱们陛下可是亲手书写了十一封信来提醒老夫,不可以轻敌的,也希望诸君能共勉。”

问完自己的亲近同僚之后,李严也是看向潘濬。

“回李尚书,江陵城中的商贾、权贵以及大族们已经全部撤离到巴州了,百姓们也迁走了不少,还剩少许城中普通百姓没来得及撤离,臣会继续做他们的工作的。”潘濬一脸老实的回答。

至于潘濬能做什么工作?

李严必然是清楚的,在这个时代跟这群平头百姓可用不着费什么口舌,刀枪一摆出来,那可就由不得这群百姓们愿不愿意了。

为什么曹魏在西北的撤军能裹挟那么多的百姓,还不是因为他们的手里有武器。

尽管李严也清楚这么一搞的话,有失自家陛下仁慈的名声,但是那又如何。

事情是潘濬做的,潘濬现在名义上还是东吴的臣子呢,他做的错事为什么要让汉军背锅呢?

况且到时候,一个死掉的潘濬更容易让自家陛下获得仁慈的美名。

为了平息民怨,到时候也就只能借潘濬的头颅一用了。

“辛苦承明了。”李严对着潘濬点了点头。

可是对于这个投降过东吴又投降回来的软骨头,李严在心中已经给他的未来标好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