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本身并不复杂,正如京城市局某位老警官所言,要想成功投毒,而且长时间对储玲投毒,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在整个投毒期间,能接触到储玲的饮食、起居,同时还能不使其察觉投毒;
二是必须熟知储玲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掌握投毒的时机和场合;
三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必须得懂得铊盐毒性、毒理,这个除了学化学的,一半人对这个元素听都没听过;
四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警方最初使用排除法的依据---可接触到铊盐;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经过排查,全京城能接触到铊盐的只有二百多人,缩小到单位的话只有二十二家。
这个范围就很小了,这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单位管理按说是非常严格的。
只有学校,只有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才有机会溜走一点点。
那么很显然,这种物质并非来自别处。
就是来自于校内!
最后一个就是有作案动机以及要有异常表现。
经过调查,汇总室友们的说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储玲和室友们的关系并不好。
而来自京城,家世显赫的魏松对她的意见更大。
一方面来自于寝室内部矛盾,储玲在学校住的是4人间,可是从大二开始,她和另外三个人的关系变得微妙了起来。或许是因为恋爱的原因,储玲白天很少待在宿舍,晚上也回去的很晚,所以经常把室友吵醒。以前还能在一起聊天听歌的室友,如今对她的积怨越来越深。
另一方面,储玲是个才女,多才多艺,曾经在校内某晚会上弹奏一曲“广陵散”,在同年级学生中,无疑是才貌双全的典型代表。
可女人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源自嫉妒。
赤裸裸的嫉妒。
我家世比你好,凭啥你这么优秀,凭啥男生喜欢你。
按照上面的几个条件,魏松无疑是全都吻合的。
可坏就坏在这些只是猜测,要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刑事案件。
要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程度,那么证据链条就不能有瑕疵。
很可惜,最关键的一点,宿舍里没有找到“铊盐”。
储玲的剩余食物不存在了。
那个年代没有监控。
学校的管理确实存在漏洞,但是就算严管了,一个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夹带一点私货,虽然有难度,却能办到。
顾桐一个人在办公室思考了很长时间。
甚至想过用特殊办法撬开魏松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