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守住本性方有道

庄子传奇 一直如是 1067 字 10小时前

听完庄周的话,子渊立即就明白庄周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学习儒家思想的人不过是虚有其表而已,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少?”

庄周毫不忌讳地说道:“是的,仁、义、礼乃大道荒废之后的产物,并非人固有的本性,即便学了也不过是虚有其表罢了。”

“老子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意思是说:大道荒废之后,才有了仁义;智巧出来之后,才有了虚伪;六亲不和睦之后,才有了孝慈;国家昏暗动乱之后,才有了忠臣。弃绝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利无数倍;弃绝仁义,人民自然恢复孝慈;弃绝巧利,盗贼自然消失。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都是冠冕堂皇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当面指出。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做到少私寡欲,不需要学习任何知识便能了无忧患。”

子渊难以苟同,“你们道家口口声声说仁义是大道荒废后的产物,那请问你们所认为的大道指的是什么?”

庄周回答:“大道是人固有的本性,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不识不知,自然无为,无有分别。人心一旦对事物有了区分,有了好恶之情,大道便荒废了。”

子渊难以理解地问:“可人心怎么可能做到不区分?怎么可能没有好恶之情?”

庄周回答:“既然婴儿时期的我们能够做到不区分,无有好恶,为什么现在却不能做到?你之所以认为无为难,认为无为不现实,不过是给自己的不愿意做找借口罢了。”

“其实,人处在无为的状态下是非常舒服的,只因受到妄心的干扰,很难进入无为之境,所以感受不到罢了。”

“无为就是道的本然状态,天地万物无不是处在无为的状态中,只有人不愿意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做到无为。”

“可以说,无为即是道,道即是无为。道就像天上的太阳,不分善恶美丑,亲疏贵贱,一律施以光照。道就像地上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无怨无悔。”

“人若是效法太阳,效法水,做到不争不抢,无有分别,那就与道无异了。”

“黄帝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古之圣贤的智慧从何而来?从观察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而来。无论是伏羲的先天八卦,还是周文王的后天八卦,都是透过观察天地自然之道而来。”

“天地已经向我们展示大道是什么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效法天地自然之道而行,非要人为地去破坏自然的和谐?”

“其实,效法自然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人心不愿意效法自然罢了。人人都认为效法自然会使自己吃亏,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效法自然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没有分别心,视万物为刍狗,都不会去谈论仁、义、礼这些超出本性的东西。”

“只要一个人能够守住本性,不需要谈论仁,自然而然就会仁;不需要谈论义,自然而然就会义;不需要谈论礼,自然而然就会守礼。一个读了十年儒书的人,还未必如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知晓仁义的真义呢!”

“仁、义、礼若不是无心而发,那就不是真正的仁、义、礼了。正如老子所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从不会挂在嘴边,亦不会处处标榜,所以是有德的。下德常常挂在嘴边,处处标榜,所以是无德的。”

“真正有德的人从不和人谈论德,即便帮助了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有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挂在嘴边,老是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人,实则是最无德的人。”

“老子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意思是说:明白了大道的人,好像很愚昧。明明向着道前进,却仿佛在后退。明明处在道中,看起来却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上德之人,总是虚怀若谷。最洁白之人,总是遭到侮辱。拥有广大德行之人,总是看似不足。拥有刚健德行的人,总是像在偷懒。质朴纯真的人,总是看似空虚。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浑然天成,最大的声音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真正处在道中之人的样子。真正处在道中的人,显得愚昧而又笨拙,懒惰而又空虚,就和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越质朴,越普通,越低低在下的人,往往是越接近道的人。越高贵,越傲慢,越高高在上的人,往往是越远离道的人。”

“道可道,非恒道也!真正的道不可言说,靠嘴上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处在自然无为的心境中,道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狗即便不谈忠诚,也会忠实于自己的主人,这是因为狗顺从了自己的本性。老虎即便不谈仁义,也不会吃了自己的孩子,这是因为老虎顺从了自己的本性。”

“婴儿即便不学习任何知识,也知道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是因为婴儿顺从了自己的本性。”

“马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饿了就吃草,渴了就喝水,想跳就跳,这就是马的本性。即便有高台殿堂,对于马来说也毫无意义。直到世上出了伯乐,说自己擅长驯马,于是给马烙上印记,修剪鬃毛,削掉马蹄甲,然后套上雒头,这样一来,马的本性就死掉十分之二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