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子问:“那先生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
庄周回答:“人所经历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轮转。人所经历的生与死就如白天与黑衣的交替。”
东郭子道:“可是,四季的轮转以及昼夜的交替是在我们之外,而人生的四个阶段以及生死是在我们之内,怎么能将二者等同呢?”
庄周摇了摇头,“不,人生的四个阶段以及生死其实也在我们之外。”
东郭子不解,“可我们确实在经历着人生的四个阶段,确实经历着生死啊?怎么能说在我们之外?”
庄周回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日月、四季、昼夜与我同时存在,若我不存在,天地、日月、四季、昼夜亦不存在。若你只是把自己视为一个身体,把天地万物排除在自己之外,那就是不明白万物一体的道理。人生的四个阶段其实就和四季的轮转一样,人所经历的生与死其实也和昼夜的交替一样。真正的我们至始至终都是道,从来没有变成这个会死会生之人。身体的变化和天地间四季的变化一样,都是在我们之外,我们为什么要对身体的变化耿耿于怀?既然我们能够接受四季和昼夜的变化,为什么却接受不了身体从少年到老年,从生到死的变化?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把身体的出生视为自己生命的起点,把身体的死亡视为自己生命的终点。然真正的我们是超越生死的存在,生与死并不在我们之内,而是像四季以及昼夜一般,在我们之外。我们一旦把生与死当真,那么就不可能逍遥了。所谓逍遥,是不受死生束缚的,若受死生束缚就不可能有逍遥可言了。我们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并死死地抓住生命的根本,方能感受到真正的逍遥。”
听了庄周这番话,东郭子震惊不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这也太颠覆人的认知了吧?”
庄周道:“人的认知从古至今都是颠倒的。我们认为万物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其实不然,万物其实是一体,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此,便不会有彼。没有彼,也不会彰显出此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我,天地万物也不可能出现。没有天地万物,也不可能彰显出我的存在。我们只有感知到事物,才会知道自己存在。若是感知不到任何事物,我们也无法得知自己存在。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就像我们的头、五官、躯体、四肢是一个整体一般。我们出生时,头、五官、躯体、四肢都齐备在一个身体上,它们是同时出现的,而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对吧?天地万物其实也是一样,我们与天地万物其实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的,若我们认为天地万物先于我们存在,那就大错特错了。”
东郭子感到难以理解,“可在我们没有出生之前,天地万物不是一直客观存在着的吗?我们死后,天地万物不也一直存在下去吗?如何能说天地万物与我们同时出现,又同时消失?”
庄周回答:“我且问你,当你睡着时,天地万物还存在否?”
东郭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存在啊!”
庄周摇了摇手指,“不,你错了。当你睡着时,天地万物其实也消失了。”
“这……这怎么可能?”东郭子不解地问:“即便我睡着了,别人也能够看到我的存在,这不就证明我睡着时,天地万物并没有消失吗?”
庄周摇了摇头,“不是这样的,你被表象给欺骗了。别人眼中的你,是别人宇宙中的你。事实上,你睡着时,你的宇宙已经消失了。”
东郭子不解,“别人的宇宙和我的宇宙难道不一样吗?”
庄周解释:“宇宙是透过观察者的意识出现的,若是没有观察者在观察,那么宇宙就是不存在的。当你睡着时,你的观察者意识已经关闭,你的宇宙也因此而关闭掉了。直到你的观察者意识再次出现,宇宙才会继续出现。”
东郭子感慨:“这听起来真诡异!那我们睡着以后,宇宙去了哪里?”
庄周回答:“当我们睡着后,宇宙以“识”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识”属于“无”的层面,而物质宇宙属于“有”的层面。“有”生于“无”,一切物质其实都是来自于“识”的投射。”
““识”的投射?”东郭子难以理解地问:““识”如何能够投射出万物?”
庄周回答:“你下次从梦中醒来时,好好回味一下所做的梦,自然就会明白“识”是如何投射出万物了。“识”的创造力非常强大,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百分之一。然“识”本身并无法创造出真实的事物,无论它有多强大,也只能创造出虚幻的事物罢了。所以,无论天地万物看起来有多真实,终究也不过是假象罢了。我们作为“识”的主人,本身就超越了“识”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我们的本体是不会受到“识”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影响的。之所以说身体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以及生死在我们之外,原因就在于此。”
“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东郭子直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庄周所说的话,毕竟庄周说的这些实在太颠覆他的认知了。
庄周问:“东郭先生,你现在明白生死在自己之外的道理了吗?”
东郭子道:“我还是不太明白。我一直以为天地万物是客观的存在,可先生却说天地万物是透过观察者的意识出现的,这个观点实在是太新奇了!我一时半会还接受不来。”
庄周道:“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道,是不可能明白道真正的创造力的。我所说的这些,是站在道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站在井底的青蛙,看到天地如洞口般大,便以为那是真实的天地了。若我们无法站在道的角度看,那也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