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苏铨听了,沉吟着道:“你说的这种人,我倒是想到一个,不过此人并非官吏,乃闲散人士。”

其实大明中后期,匠人中且不提,读书人中便有不少刘宽所说的这种人,如王徽、宋应星、徐光启等。

可惜如今是明初,前元虽然继承了部分科技,甚至另一部分有所发展,但对汉人文化整体上是打压的,也令不少科学技术遗失。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几个精研工造之事的读书人,也难见于史册,对后世而言,自然也就没了这方面的历史名人。

因此,听苏铨说有这么个人,刘宽虽不甚意外,却也颇为欣喜。

他问:“这人是谁?眼下在哪里?”

苏铨道,“这人叫郭天问,据说是前元太史令郭守敬的后人,之前居住在苏州。”

“不过以我对此人的了解,在听闻跨江大桥及铁路之事后,此人必会来京师。”

“其实要找到郭天问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出仕——我一友人曾劝他做官,他却说闲云野鹤惯了,不愿踏足官场。”

“虽说可让陛下下旨强行征辟,但若其不情愿,即便到了科技司,恐怕也未必会好好做事。”

刘宽听了心中一动,问:“苏郎中的意思是,关键是如何劝说此人入职科技司?”

苏铨笑着点头,“正是此意。”

刘宽又问:“这郭天问可是对工造之事、奇巧之物感兴趣?”

“不错。”

刘宽瞬间露出笑容,“那此事就好办了——苏郎中尽管寻来此人,劝说之事由我负责。”

“哈哈,好。”

苏铨有句话其实没说——他觉得郭天问若知刘宽是跟那跨江大桥一起出现的,说不定就心甘情愿地来科技司任职了。

刘宽继续之前的话题,道:“我觉得,科技司还需要二三位能担任方面之事的实干官员,最好是也对工匠之事有所了解。”

“之后我们打造火车,可能会分成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我一人无法兼顾,必须得有靠谱的官员督办。”

苏铨听得点头,“这样的官员倒是好找,回头我推荐几位,你可以面谈之后再做选择。”

刘宽听了心道,这不就是面试吗?

倒是合他心意。

刘宽又道,“除了几位主事外,我还希望从国子监中挑选几位到十几位对工造、奇巧之事感兴趣的学生,以吏员的身份入职科技司。”

苏铨听了皱眉,“国子监中多是儒生,对工造、奇巧之事感兴趣的本就很少。”

“且这些学生多是奔着做官去的,你让他们来当吏员,恐怕一个都没有。”

刘宽听了并不困扰,道,“若国子监中没有这类学生,就请陛下下旨,从全国征召识字的年轻工匠来科技司为吏员。”

“我们科技司将来要办的大事不少,打造火车只是第一件,为长远计,必须现在就着手培养合用的人才。”

“另外,如今大明是以推举制选官,便是当了吏员,也未必不能为官吧?说不定我们在国子监中便能招募到几位合适之人。”

“你的想法我明白了。”苏铨点头,接着话语一转,“除了需要入职科技司的官吏之外,对于选调工匠之事你可有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