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这里面水太深 你把握不住

“是的,乡村振兴。”李国弼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虽然这个词现在还没明确提出来,但它的内涵一直都在,只不过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城镇化,却忽略了城镇化对乡村的反作用。”

李小伟听得有些疑惑:“那是不是意味着要扭转城镇化,让人回到乡村?”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回流。”李国弼摇头,“乡村振兴不是对城镇化的对抗,而是补充和协同。

乡村的未来,核心在于发展可持续的产业,让乡村有留住人的条件,有吸引年轻人的机会。

这需要产业支撑,也需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善。

而教育正是其中一个关键点。”

李国弼顿了顿,喝了一口茶:“乡村教育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建学校、找老师就能解决。

你们要看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带动其他要素的改善,比如培养一批能扎根乡村的新型人才,或者利用学校资源为当地产业服务。

这种联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李小伟恍然大悟:“也就是说我们的计划不能只停留在建学校,而是要让学校成为乡村发展的支点?”

“没错!”李国弼赞许地点点头,“学校可以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之一,但不能是孤立的设施。

你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尝试建立一个示范区,探索教育、产业、社会服务的联动模式。”

“示范区?”李小伟更加好奇了,“具体要怎么做?”

“这就需要你仔细研究了。”李国弼露出一抹笑意,“比如,你可以在有实际需求的地方,选几个人口流失较少,但却相对落后的乡村,集中资源试点建设。学校是其中的核心,但同时可以结合地方特色,配套发展相关的产业项目,比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等。同时,把学校的功能拓展,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可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乡村创业指导。”

“这样的学校不仅仅服务孩子,也服务当地的成年人,服务整个乡村社会。”他说道,“这才是长远的办法。”

李小伟听得连连点头,但还是有些犹豫:“这个……是不是有点超前了?政策上会支持吗?”

李国弼严肃地说道,“政策支持是关键,这没错。

但你要明白,任何大的政策,最终能落地,都是从基层的探索开始的。

任何最高层级的决策,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