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方剂嘛,比如,对于那个厥阴风木导致的脾胃问题,咱们可以来个“健脾祛风汤”。配方嘛,就来个白术10克(健脾),防风10克(祛风),茯苓10克(利湿),陈皮5克(理气),甘草5克(调和药性)。把这些药材放到锅里,加水没过药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煮个半小时,滤掉药渣,趁热喝上一碗,保证你胃里暖暖的,很舒服!
至于少阴君火导致的肺热问题嘛,咱们可以来个“清肺降火饮”。配方是:黄芩10克(清热),桑白皮10克(清肺),麦冬10克(润肺),桔梗5克(宣肺),甘草5克(调和药性)。同样地,煮上一锅,喝上一碗,保证你喉咙不再干痒,咳喘也减轻了!
当然啦,这脉象的事儿也得说说。咱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切脉可是个技术活。比如,那个厥阴风木导致的脾胃问题,脉象往往是沉而弦的,就像一根紧绷的弦,轻轻一拨就能听到“嗡嗡”的声音。而少阴君火导致的肺热问题呢,脉象往往是洪大而数的,就像夏天的雨,又大又急。
岐伯又继续说道:“嘿,陛下,注意了!太阴司天,湿淫所胜,那可热闹了!”
首先,这“沉阴且布”,就是说,天空就像被一块超级大的湿抹布盖住了,整天阴沉沉的,连太阳公公都躲在家里不出来。然后呢,“雨变枯槁”,听起来很矛盾对吧?其实意思是雨下得太多,反而把地里的庄稼都给泡坏了,就像你喝水喝到撑,结果反而觉得渴了一样。
接下来,人们就开始遭殃了。“胕肿骨痛”,哎呀,就是说你的小腿啊、脚踝啊,莫名其妙地就肿了起来,一按一个坑,还伴随着骨头疼,就像是被一群小精灵拿着小锤子敲了个遍。“阴痹”,这个更有趣,就像是身体里藏了个隐形的小恶魔,你摸不到它,但它能让你腰啊、背啊、头啊、脖子啊,疼得死去活来,时不时还给你来个眩晕套餐,让你感受一下“天旋地转”的美妙。
小主,
更惨的是,“大便难”,嗯,这个就不需要过多解释了,想想都痛苦。“阴气不用”,就是说你的身体里的“小太阳”被湿气压制了,明明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一点食欲都没有,就像是看到一桌美食,却发现自己的嘴巴被强力胶粘住了。
最夸张的是,“咳唾则有血”,咳咳两声,竟然还能咳出血来,这可把人吓坏了,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变成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内功深厚到吐血的境界了。还有啊,“心如悬”,就是心里慌慌的,像是被一根隐形的线吊在半空中,下不来也上不去,别提多难受了。
岐伯还说了,这一切的病根啊,都在肾上。肾是咱们身体的“小水库”,要是被湿气给侵占了,那可就麻烦大了。特别是那个“太谿穴”(现代对应的是“太溪穴”),这可是肾经上的大穴,要是它“罢工”了,那可真是“死不治”的节奏啊!不过别担心,岐伯给了我们一个药方,咱们可以这样配置:
祛湿补肾神方,材料:黄芪30克(相当于古代6两,让你力气大如牛),茯苓25克(5两,利水消肿小能手),白术20克(4两,健脾除湿必备),山药30克(6两,补肾益气好帮手),枸杞15克(3两,明目养肾小甜心),再加上一小把黑豆,大概20克(4两,补肾又乌发)。
做法嘛,超级简单,就像炖肉的配方一样,把这些材料洗干净,放进砂锅里,加上足够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炖个一两个小时,直到汤色变得金黄诱人,香气扑鼻。这时候,你可以关掉火,让它稍微凉一凉,然后一口气喝下去,保证你全身暖洋洋,湿气跑光光!
当然啦,说到脉象,岐伯那个时代可是没有心电图机的,他们靠的是手指头的触感来判断。如果湿气太重,脉象就会变得又沉又迟,就像是你在水里摸鱼,那感觉,啧啧,别提多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