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五)

有一天,黄帝又发问了:“岐伯啊,要是赶上那一年,太阳这家伙跑到地底下当‘在泉’大佬(在中医五行六气理论里,‘在泉’是个术语,咱们可以理解为影响这一年的地下能量场),还整得寒气四溢,冻得大家直哆嗦,这时候,咱们老百姓会咋样呢?”

岐伯捋了捋长胡子,慢悠悠地说:“哎呀,皇上您问得好!这寒气一霸道起来,那可不得了,整个世界都像被速冻了一样,气氛凝重得能让人心里发毛。老百姓们呢,就会感觉小肚子(咱们现代人说的下腹部)和蛋蛋(咳咳,这里用现代医学术语就是‘会阴区’)那儿,好像被冰块冻住了,又疼又紧。这股寒气还会顺着身体往上爬,拉扯着腰脊,疼得人们直不起腰来。更惨的是,它还能一路冲到心口窝,那感觉,就像是有人拿冰锥子戳你心脏,疼得你眼泪鼻涕一起流。有的朋友,可能还会因为寒气太猛,导致血管破裂,出点‘小红点’(其实就是皮下出血啦)。还有啊,喉咙那块儿,疼得跟吞刀片似的,下巴也跟着肿起来,跟河豚生气时鼓起的腮帮子有一拼!”

黄帝一听,这寒气也太嚣张了吧!赶紧追问:“那咱得怎么给百姓们治治啊?”

岐伯笑了笑,说:“治嘛,当然有招儿!不过首先得说清楚,穴位咱得换成现代的叫法,别整得跟穿越剧似的。比如说,要是感觉小肚子和会阴区不对劲儿,咱们可以按按‘曲骨穴’和‘中极穴’,这俩穴位就像是身体的小暖炉,能帮你驱散寒气。至于腰脊那块儿,不妨多揉揉‘肾俞穴’和‘命门穴’,这可是强肾壮阳的好帮手,让寒气无处遁形!”

“至于药方嘛,咱们来个‘温阳散寒汤’怎么样?配料嘛,得有点讲究:熟地黄100克,肉桂25克,附子25克(附子可是个猛药,得小心用),当归50克,川芎25克,白芍50克,炙甘草25克。把这些药材放锅里,加水没过药材两指宽,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炖,炖到水剩下原来的一半,过滤掉药渣,一天分三次喝。这汤啊,暖身又暖心,喝完保证你从头到脚都暖和和的,寒气都得绕道走!”

黄帝一听,这方子听起来就很滋补,不过又担心起来:“那这脉象上,有啥特别的表现吗?咱们也好提前预防啊!”

岐伯点头笑道:“脉象嘛,也是有讲究的。寒气太重的人,脉象往往会变得紧而迟,就像是冬天的河水,冻得邦邦硬,流动也慢了。这时候,你得仔细摸摸,感觉就像是你手伸进冰箱冷冻室,摸到的那块冻得硬邦邦的肉,既紧绷绷的,又慢悠悠的。遇到这样的脉象,可别不当回事儿,赶紧保暖、调理,别等到寒气把身体冻成‘冰棍’了才后悔哦!”

黄帝眉头紧锁,对着岐伯说:“岐伯啊,你说这治病救人的事儿,咱们得怎么搞定呢?”

岐伯一听,嘿,这可是个大话题,得好好聊聊。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一段让人笑中带悟的医学讲解。

“陛下啊,您这问得可是太到位了!咱们这人体啊,就像个小宇宙,各种气儿都得平衡才行。要是风这家伙在内部捣乱了,咱们就用点辛凉的药材,比如薄荷啊、桑叶这些,给它降降温。再加点苦的,比如黄连,辅助一下。然后呢,再用点甘甜的,比如甘草,让它别那么急躁。最后,再来点辛的,比如麻黄,把风邪给赶出去!”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嗯,有道理!那要是热邪在体内闹腾呢?”

岐伯笑了笑:“热邪啊,咱们就用咸寒的药材,比如芒硝、寒水石这些,给它来个透心凉。再加点甘苦的,比如黄芩、黄连,一苦一甜,平衡一下。然后呢,用酸的,比如乌梅,给它收收心。最后,再用点苦的,比如大黄,给它发发汗,把热邪给逼出去!”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你这药方,简直就是一场人体内的‘冰与火之歌’啊!”

岐伯也跟着笑了起来:“陛下说得是!那要是湿邪在体内捣乱呢?咱们就用苦热的药材,比如苍术、厚朴这些,给它去去湿。再加点酸的,比如山楂,辅助一下。然后呢,再用点苦的,比如苦参,给它燥燥湿。最后,再用点淡的,比如茯苓,把湿气给排出去!”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你这方法,简直就是给身体来了个‘除湿大作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