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筠拒绝太子举荐出任天漠行省中都督一职的消息,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梁国朝堂激起千层浪。太子苏哲通听闻此事后,顿时怒发冲冠,在太子府中大发雷霆,那愤怒的咆哮声仿佛要将整个府邸掀翻。司徒迪见状,赶忙上前劝慰,这一劝,便是整整两个时辰。好不容易,太子的怒火才稍稍平息。
司徒迪深知此事重大,他决定亲自去找赵筠问个究竟。当他来到赵筠面前时,面色阴沉得可怕,眼中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愠怒。
“赵筠,你好大的胆子!” 司徒迪的声音低沉而冰冷,仿佛从牙缝中挤出一般,“太子举荐你出任天漠行省中都督,这是何等的荣耀,你竟敢拒绝?”
赵筠微微抬头,眼神坚定地看着司徒迪,平静地说道:“司徒大人,我深知太子殿下的厚爱,但我与叶尘将军一同经历了诸多生死考验,他于我有救命之恩。在抹程郡时,若不是叶尘将军,我恐怕早已性命不保。我们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我实在不忍心与他为敌。”
司徒迪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赵筠,你莫要在此惺惺作态。你以为你拒绝了,就能置身事外?你可知道太子的脾气,他岂会轻易放过你?”
赵筠微微皱眉,缓缓说道:“司徒大人,我做事只凭自己的本心。我在官场多年,见过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曾经,为了在官场立足,我或许也曾不择手段。但经历了生死边缘的挣扎,我已不再是从前的我。如今,我更看重的是真情义。”
司徒迪听后,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赵筠,大声呵斥道:“你简直是幼稚至极!在这宫廷之中,讲什么情义?你以为你这样就能全身而退?太子一系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定会对你展开猛烈的打击,你就等着瞧吧!”
说完,司徒迪猛地一甩衣袖,转身离去,只留下一句 “赵筠,好之为之!” 在空气中回荡。赵筠望着司徒迪远去的背影,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自己拒绝太子的举荐,必然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盛华王朝的科举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希望。若将其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更能凸显其独特之处。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尚处于发展阶段,进士科虽已设立,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仍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貌。那时的科举,考试内容丰富多样,帖经、墨义、诗赋、策论等皆在考察之列,考生们需展现出全面的才华,方能脱颖而出。而且,唐朝的科举尚未完全定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给考生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诸多改革,使其更加完善和规范。殿试的设立,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推向了极致,皇帝亲自参与选拔,使得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朝堂的主流。考试内容上,也更加注重经义的阐释,对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元朝则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科举制度一度中断,后来虽恢复,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与唐宋时期相媲美。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八股取士成为主流,考生们的思想被严格束缚在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之中,难以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考生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钻研,为了迎合考官的喜好,往往陷入死记硬背和空洞的文字游戏之中。
而如今的盛华王朝,科举制度既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又避免了一些弊端。它不像明清那般拘束,给予考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也不像唐朝那般自由细致到略显繁杂,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此次特奏名文试,共分为三天进行,每一天的考试内容都各有侧重,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第一天考帖经和明算,帖经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九十道题犹如一道道关卡,考验着考生的记忆力。这些题目难度不一,有的较为浅显,只要熟读经典便能轻松作答;有的则极为偏僻,若不是对经典有深入的钻研,很难回答正确。明算则类似于自然科学,共三十题,涉及数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这部分内容在科举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学习起来却极为耗费精力,许多考生往往会权衡利弊,选择放弃部分难题,将精力集中在其他更容易得分的题目上。
第二天考时务策,这在此次特奏名考试中占据了五成的比重,可谓是重中之重。时务策的题目通常由考官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拟定,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考官们出题时,往往会受到国君的影响,国君有时也会亲自参与出题。国君苏卿宪本就富有冒险精神,他出的题目常常大胆而新颖,让考生们捉摸不透。此次策论的题目是《剖析分封建制》,这一题目在梁国的科举考试中显得颇为激进。考生们看到题目后,心中不禁暗暗叫苦,他们深知这题目的难度和敏感性,若是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偏离题意,甚至触怒考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天考诗赋,这是对考生文学才华的直接考验。考生们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题目或情境,创作一首诗或一篇赋。诗赋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境深远,既要展现出考生的文学功底,又要体现出其独特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叶尘站在太平侯爵府的庭院中,阳光洒在他身上,他微微眯起眼睛,心中对盛华王朝的科举制度暗自赞叹。“这科举考试的形式与内容,确实有其精妙之处。既不像明清那般僵化,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也不像唐朝那般过于繁杂,让考生难以把握重点。如此一来,既能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见识的人才,又能避免考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沼。” 叶尘喃喃自语道,他深知这样的科举制度对于国家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前一日还扬言要罢考的三千国都考生,在国君强硬的表态之后,瞬间怂了。他们心中虽然依旧对叶尘让乞丐参加科举考试的行为感到不满,但在国君的威严面前,却不敢再有丝毫的反抗。
这些考生们私下里议论纷纷,他们认为纳兰狂人不过是个乞丐,平日里在街头流浪,哪里有机会读书识字?肯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在他们看来,纳兰狂人在考场上必然会被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人狠狠碾压,根本不足为惧。
于是,他们各自在家中盘算着考前的准备。有的考生觉得自己准备得已经十分充分,决定放松一下,调整好心态,迎接考试;有的考生则还在临时抱佛脚,拼命背诵经典、练习策论和诗赋,希望能在考场上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