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后周攻北汉晋阳之战一行军部署

汾州、沁州、辽州、盂州等地的官员们,在城楼上远望,看到后周军的强大气势,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无力感。他们知道,面对这样的军队,抵抗只会带来无尽的灾难。于是,他们纷纷选择了投降,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打开了城门,迎接后周军的到来。

而北汉的百姓们,他们生活在沉重的赋役之下,生活困苦,无法忍受。他们看到后周军的到来,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走出家门,走上街头,挥舞着手中的农具,欢迎后周军的到来。他们甚至自愿提供军需物资,为后周军提供粮食、水源、药材等必需品,协助他们攻打北汉。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眼中闪烁着期待,他们期待着新的生活,期待着能够摆脱沉重的赋役,过上安稳的日子。

后周军的推进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路畅通无阻,仿佛胜利就在眼前。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军队内部的军纪逐渐变得松懈,士兵们的纪律性大不如前。在行军途中,部分士兵时常出现剽掠百姓的行为,他们无视军规,肆意妄为,对沿途的北汉民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剽掠行为不仅引起了北汉民众的极大愤怒,更使得他们的抵抗意志变得更加坚定。原本就对后周军有所畏惧的北汉民众,在见证了士兵们的暴行后,纷纷团结起来,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筑起坚固的城池,布置严密的防线,准备与后周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小主,

面对这样的局面,后周军陷入了困境。数十万大军合围晋阳城,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行军和战斗,军队的刍粮逐渐不足。士兵们饥饿难耐,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诸路将领在多次商讨后,纷纷建议班师回朝,等待时机再次发动攻击。他们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强行攻城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而且很难取得胜利。因此,他们决定暂时撤退,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度出击。

然而,面对这一看似诱人的建议,柴荣却展现出了他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胆识,坚决地拒绝了。他深知,这一决定不仅关乎战争的胜负,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安宁。于是,他亲自踏上了前往晋阳的征途,亲自指挥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

在晋阳这片古老而庄重的土地上,柴荣的决策如同闪电般迅速而坚定。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前线将士的生死。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任命了李谷来替代符彦卿,执掌太原行府的事务。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果决与魄力,更体现了他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

柴荣对李谷的才干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深知李谷的才华与智慧,相信他能够胜任这一重任。李谷的加入,无疑为太原行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整个行政体系更加高效、有序。

与此同时,柴荣也深知前线将士的艰辛与不易。他急调周边州县的民众,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运输粮食支援前线的行动中来。这些粮食,对于前线将士来说,就如同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物资匮乏问题。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民众对将士们的支持与期望,这份心意无疑为前线的将士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动力。他们深知,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民众的理解与支持,这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了守卫家国、抵御外敌的信念。

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之际,柴荣始终坚守着一份深沉的责任感,他心中装着百姓的安危,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当夜幕降临,他都会站在军营的高处,眺望着远方,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保护那些无辜的百姓。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兵器的交锋,更在于人心的恐惧与无助。因此,他严令各军将士,无论战斗如何激烈,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安抚百姓,确保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下达了一道道严厉的命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剽掠行为,对于那些胆敢违反者,他决不姑息,必将严惩不贷。

在柴荣看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他深知,只有让百姓安心,才能稳定战势,也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他时常告诫将士们,要善待百姓,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