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还在李鸿章风尘仆仆的巡阅北洋之际,户部上奏以“部库空虚,海疆无事”为名,建议北洋和船政暂停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和机器两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
而光绪皇帝则马上对这份奏折中的提议,予以了批准。
翁同龢作为大清连续两位皇帝的帝师,在光绪亲政后,已经成为了朝中的重臣。皇帝对他极为信任,对之所议也是言听计从。
由此,本就是朝中保守正统士大夫魁首的翁同龢,已然具备了掌控朝局的能力。
而其本人的格局,也就决定了大清朝廷的气度,和面对时局变化时的应对方略。
翁同龢其人,还素来对洋务反感,并与李鸿章关系不睦。对于北洋海军事业,也是掣肘使绊,小动作不断。
这一点,在奕譞死后更为明显,终至此“自废武功”之举。
不仅使得大清的海军发展由此裹足不前,甚至已近葬送了此前投入的数千万巨帑和十余年的心血。
其实奕譞之死,对于清廷来说,与琅威理的离开对于北洋海军而言,有异曲同工之处。
若说奕譞,因其谨慎和恭顺,还是很受慈禧太后器重的。而且其与李鸿章也建立了不错的交情,成为北洋在朝中重要的支持者。
然而他的突然离世,让身在深宫中的慈禧,在朝中失去了得力的外援和倚靠,也缺少了能够羁縻光绪皇帝的法宝,可以说是内外失据。
这让亲政后的光绪,在翁同龢等人的怂恿和扶持下,渐渐寻求自立。终在朝中形成了帝党和后党之争,为日后大清的朝局埋下诸多隐患。
同时被视为后党羽翼的李鸿章,也在缺少了奕譞这个与慈禧联络的中间环节后,如同失去了朝中的靠山。
军火停购之事,便是在清廷内部这种新权力格局下的产物。
在这其中的某些人,为了党争和个人恩怨,而行此阻碍国防发展之举,不禁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