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就安排吧!”
见大家如此的积极,曹兴旺当即宣布了关于修路的安排。
比起过去修坝挖山,如今修路,可谓是完完全全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
蒋明春本来是想着,直接花钱找外面的人来修。
然而,村民们对于修路这件事的积极响应,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想。
几乎全村的壮劳力都自愿加入修路的队伍,一个个不仅不要工钱,而且还是自带干粮。
修路在河湾村村民的眼里,其实就是一个面子工程。
路是给人走的,又不能吃不能喝。
可就是这么一个面子工程,大家却都愿意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正是这种共同的荣誉感,还有积极的精神面貌,谱写出了属于八十年代独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
“明春有你的信。”
热火朝天的修路工地上,蒋明春带着梁玉萍还有梁玉雯姐妹俩,还有村里的几个姑娘,来给修路的大伙分发西瓜。
“来来来,大家休息休息,明春给咱送瓜了。”
蒋明春把板车放平,交给梁玉萍和梁玉雯几个姑娘分西瓜。
负责往河湾村送信的邮递员,是隔壁大庄科村的。
看到河湾村这边修路修的热火朝天,也不免的开起了玩笑:
“我说,明春,你们村里的人干活都这么积极啊?这么大的太阳也不回去避一避。”
蒋明春从对方手里接过信,笑道:
“大家都盼着这条路能早一天用上呢。怎么样,是不是看我们修了沙石路,你们也想修啊。”
邮递员带着几分羡慕的口吻摇头道:
“我们也想啊,可我们村里没有一个像你这么厉害的人物啊。”
信是《花城》的苏编辑寄来的。
说起这次的通信,还真是曲折。
苏编辑把信寄到了京都,结果一直没有等到回应。后来亲自跑了一趟京都才打听到,蒋明春已经回老家了。
这次来信,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就是《活着》的单本已经修订完成。这次连同信一件一块邮递来的还有《活着》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