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桃花源记》的另一种理解

你好1978 五文弄墨 1183 字 1个月前

“‘老师’两个字我可不敢当,你们叫我名字或者明春就好。今天能站在这里给大家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我感到很荣幸。

多余的场面话我就不说了,反正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就听一听。要是觉得不对,就把它当碗杂粮面,闻闻就行。”

台下几个女学员发出一阵笑声。

可能是看蒋明春年轻,还开了句玩笑:

“杂粮面也好吃啊!”

蒋明春也没有因为对方打岔而生气,反倒是哈哈一笑:

“好吃你就多吃点!”

日常演讲前的互动结束,蒋明春指了指身后的标题。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文艺工作者。但凡和文艺沾边的就离不开“创作”这两个字。

一切的创作从开始的一个灵感,到形成具体的思想,直至最后的作品成形。而整个过程,什么最重要呢?

这里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探讨的问题,后面再讨论。

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比如说学完了一首古诗之后,老师会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呢?’

看完了一部作品,我们会去想,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在暗示什么?

这就是我们站在读者角度去想,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意图。

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另外一个问题“理解”!

讲到这里,蒋明春停顿了一下。

“一个作者的作品能不能让人产生共情,能不能让人理解并且喜爱,这是考验作者的关键因素。

我之前在授奖大会上也说过。一个作家不该抱着孤芳自赏,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去写作。我们得从读者的角度去出发。

在我心里作者的等级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觉得自己写的作品好,可拿出去一看,别人都看不懂,这种就是典型的孤芳自赏。这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毛病!”

这时台下已经没有人在交头接耳了,几乎全都拿出本子开始记录了起来。

“第二种,是能写出让读者共情,可以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作者。这个等级的作家,一般是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叙述出来,也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表露出来。

我们大部分作家,包括我在内也属于这个范畴。